全烂透了!9个董监高无一清白,强制清退!知名央企22年造假198亿
谁能想到,一家挂着央企金字招牌的上市公司,竟然能把财务造假的戏码演了整整九年?
*ST高鸿这个案例简直刷新了人们对上市公司造假的认知——
从董事长到监事会主席,九名董监高集体沦陷,连续九年财务造假A股上市公司,累计虚增营收198亿!
这出荒诞剧最近终于迎来大结局,但暴露出来的问题却让人不寒而栗:一家企业的管理层到底能烂到什么程度?
造假九年终现形
8 月 10 日,上市公司 * ST 高鸿突然发布公告,自曝家丑承认从 2015 年到 2023 年持续财务造假。
这个惊天大雷的爆出,说起来有点可笑,竟然是因为换了个不靠谱的 合作伙伴。
原来,高鸿之前找了家外部公司帮忙做假账,后来换了新合作方,结果没给人家结清 假合同 的采购款,对方一气之下就把这事捅到了监管部门,这下纸再也包不住火了。
深入调查后发现,这场持续九年的造假大戏,核心导演就是董事长付景林。
这位老总从 2003 年就开始执掌高鸿,22 年的时间里,愣是把这家央企子公司经营成了自己的 独立王国。
在他的主导下,公司内部形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 利益共同体,从财务总监到部门经理,几乎没人敢对他的决定说不。
最讽刺的是,本应起到监督作用的监事会主席,不仅没尽到职责,反而成了造假团伙的核心成员,帮着出谋划策掩盖痕迹。
用业内人士的话说,这简直就是 看门人和强盗称兄道弟,公司治理结构完全成了摆设。
说到高鸿的背景,不得不提它的 显赫家世。
作为大唐电信集团旗下企业,高鸿早年在通信设备领域曾经风光无限,手里握着不少国家级项目。
但正是这种央企背景,反而成了他们造假的保护伞。
有内部员工透露,公司每次接受检查前,付景林都会放话 咱们是央企,没人敢真动。
更离谱的是,造假网络还搞起了 家族式经营——
前董事曹秉蛟的妻子江庆,居然是整个造假链条的核心组织者之一,负责联络外部公司伪造合同,不少虚假交易的单据都经过她的手。
这哪是上市公司啊,分明就是个把公共资源当自家产业的家族作坊。
那么,他们具体又是怎么操作的呢?
造假手法大起底
调查显示,高鸿的造假手法主要分三个层级,一层比一层隐蔽。
最基础的是无中生有式造假,公司会虚构根本不存在的交易。
比如在2018年,高鸿账面显示向某省电信公司销售了一批价值3.2亿元的设备,但实际上这笔交易纯属子虚乌有。
他们先是伪造了全套销售合同、发货单和验收单,然后通过关联公司走账,让资金在几个账户间转一圈,最后又回到公司账上,整个过程就像在玩空手道。
更隐蔽的是第二层级的移花接木手法。
高鸿会把一些真实发生的业务进行夸大处理,比如一笔实际5000万元的订单,在账面上可能被做成1亿元。
这种半真半假的操作极具迷惑性,就连审计人员也很难一眼识破。
公司财务部为此专门培养了几个做账高手,他们精通会计准则的漏洞,知道如何把假账做得天衣无缝。
最高级的要数第三层级的循环交易网络。
高鸿在全国各地设立了数十家壳公司,这些公司表面上毫无关联,实际上都是受控于高鸿高层的白手套。
它们之间互相签订购销合同,形成一个个资金闭环。
比如A公司采购B公司的原材料,B公司又购买C公司的技术服务,最后资金转了一圈又回到原点,但账面上却凭空多出了数亿元的营收。
为了维持这个庞氏骗局,公司每年要给帮忙造假的外部公司付 3% 到 5% 的 好处费,光是这九年的 手续费 就烧掉了近 2 亿元。
而且虚假交易产生的税费、资金在账户间周转的成本,都是实实在在的现金支出,导致公司的现金流早就成了空壳,看着账上有钱,实际能调动的资金没多少。
监管部门的处罚下来后,公司被罚款 6000 万元,付景林等九名高管合计被罚 1 亿元,总额 1.6 亿听着不少,但对比 198 亿的虚增营收,简直是九牛一毛。
可最要命的还是信誉破产,现在资本市场一提到高鸿,投资人第一反应就是 那家造假造到骨子里的公司。
连合作多年的银行都收紧了贷款,不少供应商也要求必须现款现货,公司正常经营已经难以为继。
值得注意的是,高鸿的案例绝非孤例。
近年来,从康美药业几百亿财务造假到瑞幸咖啡虚构交易,上市公司的造假丑闻层出不穷。
但高鸿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少有的央企背景上市公司造假案例,而且持续时间如此之长、涉及高管如此之广。
这不禁让人思考:我们的公司治理机制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连最基本的内部制衡都失效了?
央企治理现原形
从高鸿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几个致命伤:
首先是 一把手 权力过大,付景林掌权 22 年,公司成了 一言堂,缺乏有效制约;
第二是监督机制彻底失灵,监事会不仅不履职,反而参与造假,监守自盗让纠错机制成了空谈;
除此之外,央企的背景让外界容易放松警惕,监管检查也可能有所顾忌;
最后就是造假成本太低,1.6 亿罚款对比 198 亿虚增营收,根本起不到震慑作用。
如今,*ST 高鸿终于迎来 最终审判—— 九名涉事董监高被强制清退,公司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大概率要退出资本市场。
但这件事留给我们的思考远未结束:如何防止下一个 高鸿 出现?
是该提高造假者的违法成本,让他们付出倾家荡产的代价?还是该完善央企的内部治理,打破 一把手 的绝对权威?
抑或是强化第三方审计的责任,让会计师事务所不敢同流合污?
说到底,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市场主体的诚信经营。
如果连央企背景的上市公司都敢如此明目张胆地造假,那普通投资者的权益又该如何保障?
不能让 董事不懂事,监事不监视 成为普遍现象,更不能让 造假成本低,守法成本高 的怪圈持续下去。
说到这里,不知道您对这件事怎么看?是处罚太轻?还是制度漏洞?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免责声明:该文章的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机构官网、媒体网络和第三方平台等公开信息,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本人修改或删除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