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警告:美股泡沫正在加速,9月降息成定局,我们如何逃顶?
大家好,我是老杨。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聊美股。咱们眼看着美股蹭蹭蹭地往上涨,尤其是那几家科技巨头,简直就像坐上了火箭,每天都在刷新我们对“有钱”这两个字的认知。
我身边不少朋友都觉得,这波再不跟上,简直就是“错过一个亿”。但就在这种全场狂欢,甚至有点上头的时候,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到一点点“噪音”?
有两位在华尔街跺一跺脚,整个市场都要抖三抖的大佬,最近几乎是同时站出来,给我们这些小散户们,拉响了警报。
一位,是被称为“新债王”的杰弗里·冈拉克(Jeffrey Gundlach),他的原话我记不太清了,但大意就是,现在的市场,尤其是围绕着AI的这股狂热,让他想起了1999年,甚至比那个时候“还要疯狂”。
另一位,是橡树资本的创始人,投资界的活化石,霍华德·马克思(Howard Marks),他也发话了,说我们正处在一个泡沫的“早期阶段”。
更重要的是,这两位大佬的警告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板,那就是市场几乎一边倒地认为,美联储9月份降息,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就好像,发令枪还没响,所有人都已经冲出去了,而且都坚信终点线就在眼前。
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投资界顶级大佬的冷静警告,一边是整个市场对降息“大放水”的狂热预期。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是我们太天真,还是大佬们太保守?今天的视频,我们就来抽丝剥茧,把这个话题聊透。这可能,会是我们今年以来,最重要的一期视频。
一、狂热的幽灵——“比2000年更疯狂”的警告
咱们先来说说“新债王”冈拉克。这位大佬可不是那种喜欢哗众取宠的人,他在债券市场的地位,基本上就相当于篮球界的乔丹。
他出来说话,整个华尔街都会竖起耳朵听。最近他到底看到了什么,让他把今天这个市场,和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相提并论,甚至说“更疯狂”?
要理解他这句话的分量,我们得先坐上时光机,回到2000年。那时候,我还在上学,对股票没什么概念。但很多老股民,一提到2000年,那表情,就跟刚从一场噩梦里醒过来一样。那时候的疯狂,是围绕着一个叫“的东西。
任何一家公司,不管你是卖什么的,只要在名字后面加上“”,股价就能上天。
什么盈利、什么现金流,全都不重要,大家信奉的是一个叫“点击率”和“用户增长”的东西,只要你的网站有人看,有人注册,那你就是未来的亚马逊,未来的谷歌。
当时的市场情绪有多狂热?这么说吧,一个开宠物用品网站的,从上市到破产,只用了268天。它最风光的时候,市值超过3亿美元,花大价钱在超级碗上打广告,它的那个小木偶代言人,甚至成了全美国的文化符号。
但它背后是什么?是巨大的亏损。卖出去的狗粮,每一单都在赔钱。但没人关心这个,大家只关心它的“故事”够不够性感,它的“赛道”是不是未来。
结果呢?泡沫一破,纳斯达克指数从5000多点的高位,一路跌到1100多点,跌幅接近80%。无数人的财富,就这么灰飞烟灭。
那是一场关于“未来”的集体梦境,最后变成了一场集体的噩梦。
现在,冈拉克把2025年的今天,和那个疯狂的年代联系在了一起。他看到的“幽灵”是什么?没错,就是AI,人工智能。
你看看现在,是不是跟当年有点像?任何一家公司,只要说自己跟AI沾边,股价立马就有了“想象空间”。一家做芯片的公司,因为它的GPU是训练AI模型的必需品,市值在短短几年内,翻了十几倍,超过了很多国家的GDP。几家科技巨头,因为手里有数据,有算力,有模型,它们的股价也一路狂飙,带着整个指数往上涨。
这几家公司,它们被称为“七巨头”(Magnificent Seven),现在已经占到了标普500指数市值的30%以上。这是什么概念?就是说,整个美国股市的涨跌,基本上就是由这七家公司说了算。
剩下的493家公司,大部分时间里,都像是凑数的。这种市场集中度,已经超过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的水平。
冈拉克担心的,正是这种极度的狂热和集中的风险。他不是说AI不好,就像当年没人说互联网不好一样。互联网确确实实改变了世界,AI也正在改变世界。
但问题是,一个东西的长期价值,和它在某个时间点的价格,是两回事。当所有人都冲着一个方向去,当一个“故事”被捧上神坛,当人们开始忽略价格,只谈论“颠覆”和“革命”的时候,危险的信号就出现了。
他最近在一个叫“Just Markets”的年度展望里,提出了一个更有意思的观察,他说,我们正在经历一个“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很多以前我们觉得很可靠的经济指标,现在好像都“失灵”了。
比如,领先经济指标(LEI)已经连续亮了很久的红灯了,预示着经济衰退,但你看美国经济,好像还挺强劲。国债收益率曲线倒挂,这个曾经百发百中的衰退预警器,这次也成了“狼来了”的故事。
冈拉克觉得,这不是指标坏了,是“游戏规则”可能变了。旧的地图,指导不了我们走新的路。在这种规则模糊,前景不明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放弃复杂的分析,去拥抱最简单、最激动人心的故事。
而现在,市场上最激动人心的故事,就是AI。所以,资金像潮水一样涌进去。这种景象,在冈拉克这样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老将看来,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这就是典型的泡沫味道。他说的“比2000年更疯狂”,可能不是指绝对的估值倍数,而是指这种信念的强度,这种对少数几个“天选之子”的疯狂追捧,以及对潜在风险的集体性忽视。
二、霍华德·马克思的“泡沫温度计”
如果说冈拉克的警告,像是一声响亮的警钟,那霍华德·马克思的观点,就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给你慢慢地号脉。他不直接告诉你病得有多重,而是把各种症状一条一条地摆出来,让你自己去品。
马克思老爷子,我个人非常尊敬他。他的投资备忘录,是巴菲特都说自己“一收到就第一时间打开阅读”的。
他的投资哲学,核心就是两个字:“周期”。他相信,市场的情绪,总是在“狂喜”和“沮丧”这两个极端之间摆动,就像一个钟摆。而一个成功的投资者,要做的不是去预测未来,而是要搞清楚,我们现在,处在钟摆的哪个位置。
那么,在马克思看来,2025年8月的今天,这个钟摆,摆到哪儿了?
就在几天前,8月14号,他发了最新的备忘录,叫《价值的微积分》(The Calculus of Value)。你听这名字,就充满了哲思。
在这篇备忘录和最近的一些访谈里,他给出了自己的诊断。他说,我们正处在一个泡沫的“早期阶段”(early days of a bubble)。
这句话非常有水平。“早期阶段”,意味着泡沫已经开始形成了,你能感觉到水温在升高,但离沸腾还有一段距离。
它不是那种让你立刻跳船的最高级别警报,但它是在提醒你,锅炉房的压力,已经在增加了。
马克思有一个判断泡沫的“温度计”。他认为,一个真正的泡沫,不仅仅是价格高,更重要的是背后那种“不可理喻”的投资者心理。
他总结了几个特征,我们一条一条来看,再对比一下今天的市场,你就会明白他为什么这么说了。
第一,一个普遍的信念,认为“这次不一样”。2000年的时候,大家说,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估值方法过时了,我们得看“眼球”,看“点击量”。
现在呢?大家说,AI时代,这是百年一遇的技术革命,不能用传统的市盈率去衡量,我们要看“生态”,看“数据”,看谁能最终“赢家通吃”。你听听,是不是换汤不换药?
第二,新入场的投资者,带着盈利的经历,表现出极大的乐观。马克思说,过去这十几年,尤其是从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市场基本上就是一路向上。中间虽然有过几次下跌,但每一次“买入下跌”(Buy the Dip)都被证明是正确的。
这就给很多年轻的投资者,甚至是一些35岁以下的基金经理,造成了一种错觉,觉得股市是不会长期下跌的。他们没有经历过2000年或者2008年那种漫长而痛苦的熊市,他们的“肌肉记忆”里,只有“涨”。这种乐观情绪,是非常容易传染的。
第三,媒体的推波助澜。你现在打开任何一个财经新闻App,是不是铺天盖地都是关于AI的消息?今天这个模型又有什么新突破,明天那家公司又拿到了巨额融资。媒体在放大这种乐观情绪,创造出一种“错失恐惧症”(FOMO, Fear of Missing Out)。
好像你今天不买入AI相关的股票,明天就会被时代抛弃。这种氛围,和2000年的时候,报纸杂志上天天讨论哪个“.com”公司是下一个微软,一模一样。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大家开始为那些“好到不像话”的预测买单。当一家公司的股价已经很高了,分析师们为了证明它还值得买,就必须做出更大胆的预测。
预测它未来几年的利润会增长几十倍,预测它会垄断整个市场。投资者也愿意相信这种故事,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说服自己,现在这个价格是合理的。马克思把这叫做“一厢情愿的思考”(wishful thinking)。
把这几条一对照,你是不是觉得,今天的市场,至少在情绪上,已经很有泡沫的味道了?
但马克思和冈拉克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更像一个侦探,在寻找证据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反证”。他并没有一棍子打死,说这个泡沫马上就要破。他指出了几个和2000年非常关键的不同点。
最大的不同,就是今天这些被爆炒的公司,它们是真的在赚钱。2000年的时候,很多明星公司,连收入都没有,只有一个商业计划书。而今天的“七巨头”,哪一个不是日进斗金的庞然大物?它们的现金流,它们的利润率,都非常健康。它们不是在画饼,是真的有饼。这是今天这个“泡沫”最坚实的“基本面”支撑。
另一个不同,是资金的来源。2000年的时候,很多普通散户,通过大量的IPO(首次公开募股)直接冲进市场。而今天,很多对AI初创公司的投资,是在私募市场(Private Equity)完成的。这些钱更专业,也更有耐心。
所以,马克思的结论是什么?他觉得,泡沫的心理和情绪已经到位了,但泡沫的实体,也就是那些被炒作的资产,比2000年的时候要“结实”得多。这就让情况变得非常复杂。
这就像一辆赛车,发动机已经轰鸣到了极限,车速也快得惊人,但车身和轮胎,看起来还挺坚固。你说它会不会翻车?什么时候会翻车?这就非常难以判断了。
他说的“早期阶段”,可能也包含了这层意思:这个泡沫,也许能比我们想象的,持续更长的时间。它可能会被不断注入的流动性,被这些公司实实在在的盈利增长,继续推高。直到某个时刻,当预期超过了现实所能承受的极限,或者,当注入流动性的水龙头被关掉的时候。
三、9月降息——那只“确定无疑”的黑天鹅?
说到流动性的水龙头,我们就必须聊聊现在整个市场最关心的一件事:美联储降息。
这几乎是理解当前市场狂热情绪的“钥匙”。为什么一边大佬们在警告泡沫,另一边投资者们却像没听见一样,继续往里冲?因为在很多人看来,风险,在即将到来的“大放水”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现在华尔街的主流观点是什么?别猜了,我直接告诉你。像Evercore这样的顶级投行分析师,已经公开喊话了:“美联储9月份就会降息,除非就业市场突然变得超级紧张,同时通胀数据又爆了表。”你听听这个口气,基本上就是把“9月降息”当成一个既定事实了。
整个市场,从股票交易员,到债券基金经理,再到我们这些小散户,几乎都在为这件事做准备。这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强大的“共识”。
当所有人都相信一件事会发生的时候,这件事的“预期”,本身就会开始影响市场。大家会提前买入,提前布局,推动价格上涨。这就叫“预期的自我实现”。
为什么市场对降息的预期会这么强烈?
首先,通胀确实下来了。从前两年高到吓人的9%,一路回落到了3%左右。虽然离美联联储2%的目标还有点距离,但这个下降的趋势,是实实在在的。这就给了美联储“喘口气”的空间。毕竟,加息这副猛药,对经济的副作用也很大。
其次,经济数据里,出现了一些“裂缝”。虽然整体看起来还不错,但一些细节,比如信用卡违约率在上升,一些小企业的招聘意愿在下降,这些都像是车子高速行驶时,仪表盘上偶尔闪烁的几个小黄灯。
美联储需要考虑,是不是要稍微松一松油门,让经济“软着陆”,而不是猛踩刹车,导致经济直接熄火衰退。所以,在数据还没变得特别难看之前,进行“预防性降息”,就成了一个非常合理的选项。
最后,也是最微妙的一点,政治。虽然美联储一直强调自己的独立性,但谁都知道,它不可能完全生活在真空里。特朗普持续在让鲍威尔降息,让经济和市场处于“暖洋洋”的环境。我不是在说阴谋论,但这确实是市场分析中,不能忽略的一个背景因素。
所以你看,从数据到逻辑再到政治氛围,似乎所有的箭头,都指向了“降息通道”。
但是,我想请大家在这里,踩一脚刹车。我们想一个问题:当一件事情,被市场上99%的人都认为是“板上钉钉”的时候,它会不会反而成了最大的风险?
投资大师索罗斯有个著名的“反身性理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预期过于一致,并且已经反映在价格里的时候,一旦最终的结果,和这个铁板钉钉的预期,哪怕只有一点点偏差,都可能引发市场的剧烈动荡。
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整个美股的狂欢,可以说就是建立在“降息”这个地基上的。一旦这个地基,出现了一点点松动,上面盖起来的万丈高楼,可能就会剧烈摇晃。
有没有松动的可能性?当然有。
就在最近,堪萨斯城联储的一位主席,就公开表达了对9月降息的“犹豫”。他说,控制通胀的“最后一公里”,走起来会非常艰难。这说明,在美联储内部,对于何时降息,以及降息的幅度,远非铁板一块。鹰派和鸽派的争论,依然非常激烈。
万一,我是说万一,下一次公布的通胀数据,因为某些原因,比如油价突然反弹,或者服务业价格依然顽固,数字比大家预期的要高那么一点点。或者,就业报告出人意料地强劲。那会怎么样?
鲍威尔可能会在9月的会议上,说出那句让市场闻风丧胆的话:“我们需要看到更多的数据,来确认通胀回到可持续的路径上。”
仅仅是这样一句略带“鹰派”色彩的话,就足以给现在这个狂热的市场,浇上一盆冷水。因为市场的定价,已经不是“可能会降息”了,而是“必须降息,马上降息”。这个预期的“水位”,已经抬得太高了。任何一点点失望,都可能导致“预期差”带来的踩踏。
所以,霍华德·马克思他们这些老将,看到的不仅仅是资产价格的泡沫,他们更担心的,是市场“预期”的泡沫。这是一个建立在“9月必然降息”这个信念上的巨大泡沫。这个泡沫,比股价的泡沫,可能更脆弱,也更危险。它就像悬在所有投资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掉下来。
四、历史的镜子——这次真的不一样吗?
每当市场出现泡沫争论的时候,总会有一个声音冒出来,说:“这次不一样”(This time is different)。这四个字,被投资界称为“最昂贵的四个字”。因为历史上每一次泡沫的顶峰,人们都是这么说的。
2000年,他们说互联网改变了一切,所以估值不重要了。后来,在2007年,他们说,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永远不会下跌,因为金融创新已经把风险分散掉了。
再后来,我们听过各种各样的“不一样”的故事。结果呢?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人性中的贪婪和恐惧,驱动着市场周期的钟摆,来回摆动,从未改变。
那么,我们今天再来审视一下这个问题:这一次,由AI驱动的这轮牛市,真的不一样吗?
我们先来看看“不一样”的理由。这些理由,确实非常强大,甚至可以说,非常有说服力。
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不一样,就是“盈利能力”。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2000年的英雄,很多是“PPT公司”,靠烧投资人的钱活着。而今天的“七巨头”,是地球上最会赚钱的几家公司。它们的业务,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拥有巨大的网络效应和护城河,后来者很难挑战。它们不是在为未来讲故事,它们本身,就是当下的“印钞机”。
就拿英伟达来说,它的股价虽然涨了很多,但它的盈利增长速度,在一段时间内,甚至比股价涨得还快。这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它的市盈率,在股价暴涨的同时,反而在下降。这就给了多头一个非常硬核的理由:你看,它不是泡沫,它的上涨,是有实实在在的业绩支撑的。
第二个不一样,是“技术成熟度”。2000年的互联网,还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带宽很窄,应用很少,商业模式也还在摸索。那时候投资互联网,有点像是在哥伦布出海前,就投资他的航海事业,风险极高。
而今天的AI,虽然也还在发展,但它已经展现出了巨大的商业化潜力。从企业服务,到内容创作,再到自动驾驶,我们已经能看到,AI正在实实在在地提高生产力,创造价值。它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第三个不一样,是“市场结构”。2000年,市场上的钱,相对来说比较“散”。而今天,大量的资金,集中在像贝莱德(BlackRock)、先锋(Vanguard)这样的巨型指数基金和ETF手里。这些基金,大部分是被动投资,它们会根据公司的市值大小,来决定买多少。这就意味着,只要“七巨头”的市值在涨,这些被动基金就必须源源不断地买入它们的股票,从而进一步推高股价。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反馈循环”。这种结构性的买盘,在2000年是不存在的。
听完这些,你是不是也觉得,嗯,好像这次真的有点不一样?用2000年的剧本,来套今天的故事,似乎有点刻舟求剑了。
但是,我们再从镜子的另一面,来看看那些“一样”的地方。你会发现,历史的影子,无处不在。
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一样,就是“人性”。技术的载体变了,从互联网变成了AI,但驱动价格的底层逻辑,从来没变过,那就是人的情绪。那种害怕错过下一个大时代机会的FOMO情绪,那种认为自己抓住了“天命所归”的股票的狂喜,那种对未来无限乐观,从而忽视了当下风险的集体心态,和2000年,和历史上任何一次泡沫时期,都惊人地相似。
霍华德·马克思说,当投资者心理的钟摆,摆向极端乐观的时候,人们会“痴迷于积极因素,忽视消极因素,并以有利的方式解释一切”。你看看现在,是不是这样?对于AI的好消息,市场会立刻给予最热烈的掌声,股价暴涨。而对于AI的坏消息,比如AI的能耗问题,数据隐私问题,或者商业化落地不及预期的问题,市场往往会选择性地忽略。这种“报喜不报忧”的情绪,就是泡沫最好的催化剂。
第二个一样,是“估值逻辑的改变”。每次泡沫中,人们都会试图创造一套新的估值体系,来让当前的高价显得“合理”。2000年是“市梦率”,现在虽然大家还在看市盈率,但更流行的,是看所谓的“远期市盈率”(Forward P/E)。就是用现在的股价,去除以分析师预测的未来一两年,甚至更久的利润。
这个东西,问题出在哪?出在“预测”上。当市场情绪乐观的时候,分析师们就会做出非常乐观的预测。他们会假设,这家公司的增长,会永远保持在高速。他们会假设,这家公司的利润率,会一直维持在高位。但凡未来出现一点点偏差,比如,竞争加剧了,或者技术进步遇到瓶颈了,那么建立在这些乐观预测上的整个估值体系,就会瞬间崩塌。
第三个一样,是“风险的高度集中”。前面我们说,市场由少数几家巨头主导。这在牛市的时候,看起来很美,因为它们涨,就能带着整个市场涨。但反过来想,如果这几家公司,因为某些原因,比如反垄断调查,或者技术路线出了问题,它们的股价开始下跌了呢?那整个市场,也可能因为这几棵大树的倒下,而出现系统性的风险。这种把所有鸡蛋放在少数几个篮子里的情况,和2000年大家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com”股票上,本质上是一样的。
所以,回到那个终极问题:这次,到底一样,还是不一样?
我的看法是,这次,既有一样的地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它比2000年更复杂。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历史拿来套用,但我们更不能忘记历史给我们的教训。
也许最正确的姿态是,承认“不一样”的地方,比如,承认这些AI巨头强大的盈利能力和技术壁垒。这能让我们不至于过早地离场,错过可能的涨幅。但同时,我们必须对那些“一样”的地方,保持最高的警惕,尤其是人性的狂热和估值的泡沫化。这能让我们在派对最热闹的时候,还能保持一丝清醒,随时准备好,在音乐停止的时候,找到离自己最近的那个出口。
五、普通人的“棋局”——我们该怎么办?
好了,聊了这么多宏大的叙事,又是“债王”的警告,又是马克思的哲学,还对比了历史。最后,我们得回到那个最根本的问题上:对于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投资者,既没有大佬们的深邃洞察,也没有华尔街的庞大资源,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面对这样一个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理性,一半是疯狂的市场,我们的“棋”,应该怎么下?
我这里没有水晶球,给不了大家任何具体的买卖建议。但我可以分享一些,我自己在思考和遵循的原则。这些原则,不能保证你一定能赚大钱,但它们的目标是,让你在这场充满不确定性的“棋局”中,能活下来,能睡得着觉。
第一个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管理好你的“预期”。
你现在问问自己,你投资股市,你期望的回报率是多少?是一年翻倍,还是每个月都能稳定盈利?如果你抱着这种“暴富”的心态,那么在当前这个市场环境下,你非常容易被FOMO情绪裹挟,在高位追涨,然后又因为恐惧,在低位割肉。
霍华德·马克思说,投资的秘诀,不在于“买好的东西”,而在于“把东西买好”。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说,再好的公司,如果你买的价格太贵,它也可能是一笔糟糕的投资。而在当前这个市场,很多“好东西”的价格,都已经不便宜了。
所以,我们需要把自己的预期,调整到一个更合理的水平。不要指望还能像前两年那样,轻松获得30%、50%的回报。未来一段时间,市场的波动,可能会非常剧烈。能保住本金,获得一个比通胀高一点的收益,可能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降低预期,能让你在做决策的时候,更冷静,更理性。
第二个原则:检查你的“仓位”。
你可以把你的投资组合,想象成一支足球队。你需要有前锋,去进攻,去争取高回报。也需要有后卫和守门员,去防守,去保证球队不会输得太惨。
在当前这个市场,你可能需要问问自己:我的球队,是不是“头重脚轻”?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压到前场去进攻了?
你的投资组合,是不是过度集中在少数几家科技股上?是不是所有的钱,都放在了股票这一种资产里?如果是的话,你可能需要考虑,适当地做一些“再平衡”。
这不意味着你要清仓大甩卖。而是,你可以把一部分涨得比较多的股票的利润,兑现出来,然后把这些资金,配置到一些相对更“稳健”的资产上。比如,一些高质量的债券。现在利率在高位,债券的收益率其实相当不错。或者,一些估值还在合理区间的,非科技行业的优质公司股票。甚至,保留一部分现金。
现金,在牛市里,看起来是最“没用”的资产,因为它不产生收益。但在市场动荡的时候,现金就是你手里最有力的“武器”。它能让你在市场出现恐慌性下跌,优质资产被打折出售的时候,有“子弹”去抄底。记住巴菲特的话: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而让你能做到“贪婪”的底气,就是你手里的现金。
第三个原则:放弃“预测”,做好“应对”。
我们花了这么多时间,去分析大佬们的观点,去研究市场的信号。但这一切,都不是为了得出一个“明天股市会涨还是会跌”的精准预测。因为,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
我们所有的分析,都是为了让我们脑子里,能有几套不同的“剧本”。
剧本A:市场继续狂热。美联储如期降息,AI的故事越讲越大,泡沫继续吹。在这种剧本下,你的应对策略是什么?你手里保留的那些核心科技股,可以让你继续享受上涨的红利。
剧本B:市场出现大幅回调。因为某个意想不到的事件,比如降息不及预期,或者地缘政治冲突,市场情绪突然逆转,出现10%-20%的下跌。在这种剧本下,你的应对策略是什么?你提前配置的债券和现金,可以起到“减震垫”的作用,保护你的整体资产。同时,你手里的现金,让你有机会,用更便宜的价格,买入你一直想买的好公司。
剧本C:市场陷入长时间的横盘震荡。不高不低,不上不下,磨掉所有人的耐心。在这种剧本下,你的应对策略是什么?那些有稳定现金流,能持续派发股息的公司,可能会成为你的“压舱石”。
你看,投资,不是去赌哪一个剧本会发生。投资,是为每一个可能发生的剧本,都做好相应的准备。这样,无论市场怎么走,你都不会措手不及,你都能保持一个相对从容的心态。
这就像开车上高速,你不能预测哪一辆车会突然变道,但你可以系好安全带,和前车保持安全距离,并且随时把脚放在刹车上。这,就是普通人在充满不确定的情况下能作出的唯一选择。
聊到这里,我们今天的信息量确实有点大。从冈拉克“比2000年更疯狂”的呐喊,到霍华德·马克思对于“泡沫早期”的冷静剖析,再到整个市场对于9月降息近乎“信仰”般的执着。我们能感觉到,脚下的地面,正在微微震动。
这并不是在贩卖焦虑,更不是劝大家立刻逃离市场。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我们身处这样一个充满变数和挑战的时代,我们才更需要保持清醒和独立思考。大佬们的观点,就像是航海图上的灯塔,它们不能代替我们去开船,但可以为我们指明礁石的位置。市场的狂热情绪,就像是海上的风,它可以推着我们走得更快,但也可能随时改变方向,把我们带入风暴。
最终,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财富航船的船长。我们需要做的,是在看清航图,了解风向之后,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策。是选择顺风疾行,还是降下船帆,稳妥为上?这没有标准答案。最重要的,是你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基于你自己的认知,和你自己对风险的承受能力。
希望今天的视频,能像一张小小的地图,给你提供一些参考。如果你觉得今天的内容对你有启发,别忘了给我点个赞,并且把它分享给你身边,同样在投资路上探索的朋友。当然,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你觉得,我们现在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市场?是黄金时代的开端,还是大风暴来临前最后的宁静?期待看到你们的精彩观点。我们下期视频,再见!华尔街警告:美股泡沫正在加速,9月降息成定局,我们如何逃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