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最狠的忠告:穷人翻不了身,就是因为TA们总在做这几件事!
朋友们,我们今天来聊点掏心窝子的话。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就是明明自己已经很努力了,每天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但生活好像就是个“鬼打墙”,怎么都绕不出去。
看着别人,好像也没比咱多长个脑袋,但人家怎么就风生水起,而自己呢,就总是在原地打转,甚至还在走下坡路。
我之前也老琢磨这事儿,一度陷入那种很深的自我怀疑。是不是我运气不好?还是说,我这辈子就这样了?
直到后来,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那些真正把生活过明白的人,特别是像巴菲特这样,活了快一个世纪,把人性和财富都看得透透的老爷子。
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翻不了身”,可能跟我们“做了什么”关系不大,反而是跟我们“没做什么”,或者说,“做错了什么”关系更大。
巴菲特这个人很有意思,他每年给股东写信,公开演讲,说了无数关于投资、关于人生的“金句”。
但你把这些话掰开揉碎了看,会发现他翻来覆去强调的,不是什么“快速致富”的秘密代码,恰恰相反,他总是在苦口婆心地劝我们:“有些事儿,你千万别碰。”
他说的这些“不要做”,听起来都特别朴素,特别像邻居大爷跟你唠家常,但你仔细品品,会发现这里面的智慧,简直是“一针见血”。
它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我们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生活中最容易掉进去的那些“坑”。普通人之所以是普通人,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我们下意识地,一遍又一遍地,在这些“坑”里反复横跳。
今天这期视频,不讲什么高深的理论,我们就借着巴菲特的眼睛,来聊聊那些我们普通人,在生活中最应该“拉黑”的几件事。这可能比你学一百个搞钱技巧,看一千篇成功学文章,来得都更根本,更管用。
一、别让“借来的风光”,掏空你的未来
我们先从一个最要命,也是最常见的事儿说起——借钱。
我知道,现在这个社会,好像不借点钱,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房贷、车贷、消费贷,各种“白条”、“金条”,APP一点,钱就到账了,方便得让人产生一种“这钱好像是自己的一样”的错觉。
商家们也在变着法地告诉你:“别亏待自己”、“活在当下”、“享受生活”。这些话听着真好听,对吧?但巴菲特,这个全世界最会“算账”的老头,对这件事的态度,几乎是“零容忍”的。
他有句名言,流传得特别广,他说:“如果你买了很多你不需要的东西,那么总有一天,你将不得不卖掉你真正需要的东西。”
这话听着有点绕,我给你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你今天刷信用卡买个包,明天分期换个最新款手机,爽是爽了,但你透支的,可能就是你未来应对风险的能力,是你孩子将来上学的钱,甚至是你们家救命的钱。
你可能会说,不对啊,巴菲特自己不也借钱吗?他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负债率也不低啊。诶,你看,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了。我们得搞清楚,借钱和借钱,那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
巴菲特借钱,是拿来投资,是拿别人的钱,去生更多的钱。
他借钱的成本,比如发个债券,利息可能就两三个点,但他拿这笔钱去收购一个公司,或者买入一支股票,预期的回报率可能是十个点,二十个点,甚至更高。
这中间的“利差”,就是他“躺着”赚钱的秘诀。这叫“杠杆”,叫“资产性负债”。简单说,这种债,能让你的钱越来越多。
但我们普通人呢?我们借钱干嘛?大部分都不是为了投资,而是为了消费。
为了一个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手机,为了一个假期听起来很美的旅行,为了一个在朋友圈里看起来很有面子的包。
这种为了“爽一把”而欠下的债,巴菲特管它叫“消费性负债”。这种债,它不会给你生钱,它只会像一个吸血鬼一样,每个月准时从你的工资卡里,吸走一大笔血。
我有个朋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前几年,他工作特别顺,觉得自己年轻有为,花钱就开始大手大脚。看的车,永远是“踮踮脚”才能够得着的那辆;租的房子,也得是市中心带落地窗的。
他总说,钱嘛,挣了就是用来花的。结果呢?前年,行业突然不景气,他被裁员了。这一下,生活就彻底“崩”了。
车贷、房租、信用卡账单,像雪片一样飞来,每一张都在问他要钱。他以前那些“高品质”的生活,瞬间变成了压得他喘不过气的枷气。
最后没办法,只能把那辆开了不到一年的“豪车”亏本卖掉,搬到了一个很偏远的小区。
他说,那段时间,他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不是英雄汉,就是普通人,但那种被债务追着跑的绝望感,是一模一样的。
巴菲特早就看透了这一点。他一辈子都住在他几十年前买的老房子里,开着一辆很普通的车,每天早上上班路上,会顺便去麦当劳买个早餐,用的还是优惠券。
你觉得他是抠门吗?不是的。他是在用行动告诉我们一个最朴素的道理:永远不要为了那些“看起来很美”的虚荣,去背上一身还不清的债。
因为债务,尤其是高利率的消费贷,它会剥夺你最重要的三样东西。
第一,它会剥夺你的“安全感”。你想想,你每个月一睁眼,就欠着银行几千、几万块钱,你还敢轻易换工作吗?你还敢对老板不合理的要求说“不”吗?你不敢。
因为你怕,怕收入断了,下个月的账单就还不上了。慢慢地,你就活成了一个“提线木偶”,生活的方向盘,已经不在你自己手里了。
第二,它会剥夺你的“机会”。我们总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个“准备”,很大一部分,就是“资本”的准备。
可能你身边出现一个很好的创业项目,可能股市跌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低点,可能你的一个亲戚需要用钱,你借给他既帮了人,还能拿到比银行高得多的利息。
但如果你每个月都是“月光”,甚至还在“负债”,那这些机会,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溜走。你手里没有“子弹”,再好的“猎物”出现,也跟你没关系。
第三,也是最可怕的,它会“扭曲”你的心智。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个长期被债务困扰的人,他的眼神是不一样的。
他会变得特别焦虑、短视,总想着去“捞偏门”,去赚快钱。因为正常的工资,已经填不上那个窟窿了。
这时候,他就特别容易被那些“高回报、零风险”的骗局吸引,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旧坑”没填上,又掉进一个更大的“新坑”里。这就是“穷人思维”的恶性循环。
所以,朋友们,关于钱,巴菲特给我们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忠告就是:离那些不必要的债务远一点,再远一点。
在你想要分期买一个新东西之前,先问问自己:这个东西,我是真的“需要”,还是只是“想要”?我有没有能力全款买下它?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请你,果断地关掉那个支付页面。
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然后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这个过程可能会有点“不爽”,但相信我,当你看着自己银行账户里的数字,一点点从负数变成正数,再慢慢涨上去的时候,那种脚踏实地的安全感,比你买一万个最新款的手机,都要来得更真实,更持久。
二、别在不属于你的“牌桌”上,玩命下注
聊完了“债”,我们再来聊聊另一个我们普通人特别容易犯的错误——总想去抓那些自己根本看不懂的机会。
巴菲特有个特别著名的投资原则,叫“能力圈”。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只投自己能理解的生意。
比如可口可乐,他知道这是个好生意,因为全世界的人都爱喝甜水,这个需求几十年都不会变;比如保险公司,他知道它的商业模式,就是用收来的保费去做投资,赚取中间的差价。
但你让他去投一个什么“量子计算”、“基因编辑”的公司,哪怕这个概念被吹得天花乱坠,他可能看都不会看一眼。为什么?因为他看不懂。
“看不懂”,这三个字,在巴菲特这里,不是谦虚,而是一种“敬畏”。他知道,世界太大了,新东西太多了,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
而在你“不懂”的地方,你赚到的每一分钱,可能都只是运气。而靠运气赚来的钱,最后,大概率会靠实力再亏回去。
但我们普通人呢?往往是反过来的。我们特别容易被那些我们“看不懂”的东西吸引。越是听起来高大上的,越是感觉神神秘秘的,我们就越觉得,这里面肯定有“暴富”的机会。
你回想一下,是不是这样?前几年,P2P火的时候,身边是不是一堆人,连借款人是谁都不知道,就把几十万、上百万投进去了?
后来,区块链火了,各种奇奇怪怪的“币”冒出来,是不是又有一堆人,连白皮书都看不懂,就冲进去“梭哈”了?再到这两年,各种AI概念,元宇宙概念,是不是又有人开始跟你鼓吹,投这个能翻一百倍?
我不是说这些东西不好,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它的价值。
但问题是,你真的懂吗?你知道它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吗?你知道它怎么赚钱吗?你知道它面临的风险是什么吗?如果你的答案都是“不知道”,你只是“听说”这个很赚钱,那对不起,你这不是在投资,你是在“赌博”。
而且是在一个你连规则都不知道的“牌桌”上,跟一群“老千”在赌。你觉得你赢的概率有多大?
我认识一个大哥,特别有代表性。他自己是做传统生意的,辛辛苦苦攒了点钱。
有一次吃饭,听一个“朋友”说,现在搞“虚拟地皮”特别火,在某个元宇宙平台里买块地,放着就能升值。
那个朋友说得天花乱坠,什么“数字资产”、“未来世界的入口”,大哥听得热血沸腾,感觉自己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回去之后,就把自己一半的身家,都换成了那个平台的“地皮”。
刚开始,那个“地皮”的价格确实涨了,他开心得不行,天天在群里跟我们分享他的“投资心得”。
但好景不长,没过几个月,那个平台的热度一过,价格就开始断崖式下跌。他想卖,发现根本没人接盘了。几十万的投资,最后就变成了一堆毫无意义的“代码”。
他后来跟我复盘,说了一句特别扎心的话,他说:“我连那个平台的APP怎么用都还没搞明白,就敢把身家性命押上去,我不亏钱,谁亏钱?”
你看,这就是典型的,在“能力圈”之外,胡乱下注的后果。
巴菲特之所以能成为“股神”,不是因为他每一次都抓住了最牛的“风口”,恰恰相反,他错过了无数个“风口”。他没投早期的微软,也没投后来的亚马逊、谷歌。
很多人嘲笑他,说他老了,跟不上时代了。但巴菲特自己一点都不焦虑,他说:“对于我看不懂的东西,我选择放弃。这让我错过了一些机会,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避开了无数的陷阱。”
这句话,我们普通人真的应该把它裱起来,挂在床头。
因为我们的时间和金钱,都是极其有限的。你把钱投到了一个自己不懂的领域,不仅仅是亏钱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你错过了在你“懂”的领域里,稳稳当当赚钱的机会。
比如说,你是个厨师,你对餐饮业的门道,比谁都清楚。哪个地段的餐厅能活下来,什么样的菜品受欢迎,成本怎么控制,你心里都有数。
那你最好的投资,可能就是用你的积蓄,加上你的专业知识,去开一家属于你自己的小餐馆。这就在你的“能力圈”里。
再比如说,你是个程序员,你对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趋势,有自己的判断。你知道哪些技术是未来的方向,哪些公司有真正的“护城河”。那你就可以把你的钱,定投到这些公司的股票上。这也是在你的“能力圈”里。
哪怕你什么专业技能都没有,你总有自己熟悉的东西吧?你天天喝的牛奶,你家楼下天天排队的超市,你手机里离不开的APP,这些你总了解吧?去研究这些你生活中天天在接触的公司,都比去听一个“大师”跟你讲什么“天花乱坠”的概念,要靠谱一百倍。
所以,朋友们,从今天开始,咱们也给自己画个“圈”。在这个圈里,是咱们看得懂、摸得着的,是咱们有发言权的。
咱们就把时间和钱,都花在这个圈里,慢慢地,深耕下去。圈外的东西,不管它听起来多诱人,不管别人在里面赚了多少钱,咱们就一个态度:不看,不想,不碰。
守住自己的“能力圈”,就像守住了自己人生的“根据地”。外面风浪再大,只要“根据地”还在,你就永远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这比什么都重要。
三、比亏钱更可怕的,是“情绪”的失控
好,我们刚刚聊了“不要借钱消费”和“不要碰不懂的东西”。这两条,都跟“钱”直接相关。但接下来要说的这一条,我觉得,比前两条加起来都更重要,也更难做到。那就是——千万不要让你的“情绪”,来替你做决定。
巴菲特有个黄金搭档,叫查理·芒格,也是一位智者。芒格曾经说过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他说:“如果说伯克希尔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那大概就是,我们永远试图做到,持续地‘不愚蠢’,而不是追求持续地‘很聪明’。”
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说,人这一辈子,想做到“绝顶聪明”,太难了。但如果你能努力做到,在关键时刻“不犯傻”,你就已经超越了90%的人。而人,在什么时候最容易“犯傻”呢?就是在被情绪,尤其是“恐惧”和“贪婪”这两种情绪,冲昏头脑的时候。
咱们就拿投资这件事来说吧,最能体现人性的弱点。
股市里有句老话,叫“牛市多股神,熊市多诗人”。什么意思?市场好的时候,你闭着眼睛随便买一只股票,它都可能涨。
这时候,人就容易“贪婪”,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是“巴菲特附体”。于是就开始加杠杆,卖房子,把所有身家都押进去,总觉得明天还能涨得更高。结果呢?一个浪打过来,瞬间就被拍在沙滩上。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2015年那波大牛市,他靠着几万块钱的本金,几个月就翻到了上百万。
那时候他整个人都“飘”了,工作也辞了,天天在家研究K线图,觉得上班简直是浪费生命。后来,他觉得不过瘾,开始玩“融资融券”,就是借钱炒股。
再后来,就是大家熟悉的故事了,市场急转直下,连续的暴跌,他连跑出来的机会都没有,最后不仅把赚的钱全都还回去了,还倒欠了券商一大笔钱。
从“股神”到“负翁”,也就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这就是被“贪婪”吞噬的典型。
反过来,当市场不好的时候,大家天天看新闻,都是一片哀嚎。
你打开账户,一片绿色,昨天亏一万,今天亏两万。这时候,人就容易“恐惧”。那种感觉,就像你站在悬崖边上,总觉得下一步就要掉下去了。
于是,很多人就在市场最底部的时候,选择了“割肉离场”。他们对自己说:“我再也不玩了A股上市公司,把钱取出来放银行最安全。”
结果呢,往往是他们刚卖掉,市场就见底反弹了,开启了一波新的上涨。然后他们又开始后悔,又在市场涨到高点的时候冲进去,完美地实现了“高买低卖”的韭菜宿命。这就是被“恐惧”支配的后果。
巴菲特之所以是巴菲特,就是因为他能像一个“机器人”一样,屏蔽掉这些情绪的干扰。他的名言是:“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比登天还难。因为它完全是“反人性”的。
你想想,当身边所有的人都在讨论股票,都在说自己赚了多少钱的时候,你能忍住不心动吗?当新闻里所有的专家都在预测“大萧条”即将来临,你的账户每天都在缩水的时候,你能顶住压力,继续买入吗?这需要一种极强的“内在力量”。
这种力量,巴菲特把它称为“情绪的稳定”,或者叫“心智的成熟”。他认为,投资这件事,到最后,比的根本不是你的智商有多高,你懂多少复杂的金融模型,比的就是谁的“屁股”能坐得住,谁的心态更好。
而这种“情绪的稳定”,不仅仅是体现在投资上,它几乎会影响你人生的每一个重大决策。
比如,你找工作的时候。是不是很容易被那些“风口”上的行业吸引?看别人干这个赚钱,就一窝蜂地冲进去,根本没想过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喜不喜欢。
结果干了两年,发现自己每天都痛苦得要死,而那个“风口”也早就过去了。这就是“贪婪”在作祟。
再比如,你跟家人吵架的时候。是不是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口不择言,说出一些特别伤人的话?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得不行。
但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造成的伤害,已经无法挽回了。这就是被“愤怒”这种情绪控制了。
所以,你看,我们人生中犯的很多大错,都不是因为我们“笨”,而是因为我们在某个瞬间,让“情绪”这个魔鬼,占领了我们的大脑。
那我们普通人,怎么才能修炼出巴菲特那样的“情绪稳定性”呢?
我觉得有两点特别重要。第一,就是“慢下来”。在你准备做一个重大决定之前,不管是买股票,还是换工作,甚至是说一句重话,都请你,给自己一个“冷却期”。
告诉自己,这件事,我24小时之后再决定。很多时候,睡一觉起来,你就会发现,昨天那个让你头脑发热的念头,其实有多么不靠谱。
第二,就是“拉长你的时间维度”。不要总盯着眼前的一点得失。今天股票跌了,就觉得天要塌下来了。把时间拉长到十年,二十年,你会发现,今天这点波动,可能连个浪花都算不上。
你今天跟你的伴侣吵了一架,觉得这日子没法过了。把时间拉长到你们的一生,你会发现,这可能只是漫长岁月里,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插曲。
当你能用“一辈子”的眼光,去看待当下的问题时,很多让你焦虑、恐惧、愤怒的情绪,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记住,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才能控制好自己的人生。这句鸡汤,虽然老套,但却是巴菲特用一生去践行的,最硬核的道理。
四、远离那些“有毒”的人,无论TA是谁
前面我们聊的,更多是关于我们“自己”的修炼,怎么管好自己的钱,管好自己的欲望,管好自己的情绪。
但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是一个“孤岛”,我们每天都要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所以,巴菲特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忠告,是关于“人”的。
他说:“你最好跟比你更优秀的人混在一起,这样你也会不知不觉地变得更优秀。”
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你也要坚决地,远离那些会“拉低”你的人。
这个“拉低”,不仅仅是指带你去吃喝玩乐,不务正业,更可怕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内耗”。
我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第一种,是“负能量发射器”。
你跟他在一起,感觉整个世界都是灰色的。你跟他聊工作,他说老板是傻子,同事是奇葩,公司马上就要倒闭了。
你跟他聊生活,他说房价太高,物价太贵,这日子没法过了。你跟他分享一个好消息,他第一反应不是为你开心,而是给你泼一盆冷水,说“你别高兴得太早,后面肯定有坑”。
跟这种人待久了,你自己也会变得越来越悲观,越来越丧失对生活的热情。他就像一个“黑洞”,会把你身上所有的“正能量”,都吸得一干二净。
第二种,是“嫉妒心纵火犯”。
这种人,见不得你比他好。你升职加薪了,他表面上恭喜你,背地里就跟别人说,你肯定是靠关系上去的。
你买了个新车,他就会酸溜溜地说,这车华而不实,油耗肯定很高。你学个东西,考个证,他就会说,学这些有什么用,还不是一样打工。
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不断地“贬低”你,通过把你拉到跟他一样的高度,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跟这种人做朋友,你永远得不到真诚的鼓励和支持,你只会不断地陷入自我怀疑。
第三种,是“无底线索取者”。
这种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他自己。他找你,永远是“有事相求”。今天让你帮他个小忙,明天找你借点小钱。
但你如果需要帮助,他要么就假装没看见,要么就找各种理由推脱。他把你当成一个“工具人”,一个可以随时取用的“资源库”。
这种关系,是不对等的,是“有毒”的。它会让你感觉特别累,特别心寒。
巴菲特自己,在选择合作伙伴和朋友上,是出了名的“挑剔”。他最看重的品质,是正直、诚实和善良。他曾经说过,他只跟自己喜欢和信任的人合作。
因为他知道,跟错误的人在一起,代价实在是太大了。不仅仅是可能会亏钱,更重要的是,会让你的生活,变得一团糟。
你可能会说,道理我都懂,但有时候,这些人就是我的亲戚,我的同学,甚至是我的家人,我怎么远离呢?
这里,巴菲特的智慧就体现出来了。他不是让你跟这些人“断绝关系”,老死不相往来,那不现实,也不近人情。他强调的,是一种“心理上的隔离”。
首先,你要有自己的“内核”。你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当你的“内核”足够稳定的时候,外界的那些负面评价、冷嘲热讽,就很难再伤害到你了。他们说他们的,你做你的。
就像你开着一辆车,在高速公路上朝着自己的目的地飞驰,路边有几只狗在叫,你难道要停下来,跟它们对骂吗?当然不会,你只会一脚油门,继续往前开。
其次,你要学会“物理上的疏远”。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你把时间花在了A身上,就不能花在B身上。
对于那些让你感到“内耗”的人,你可以有意识地,减少跟他们接触的频率。他约你吃饭,你可以说“不好意思,最近有点忙”。
他找你抱怨,你可以听,但不要“共情”,更不要把自己卷进去。慢慢地,他们就会感觉到,你们不是“一路人”,自然就会去找其他的“垃圾桶”了。
然后,把节省下来的时间,去跟那些“对”的人在一起。什么是“对”的人?就是那些能给你“赋能”的人。他们积极、乐观,对世界充满好奇心。
你跟他们聊天,会觉得“如沐春风”。他们会鼓励你去尝试新的东西,会在你失落的时候给你力量,会在你取得成就的时候,真心为你喝彩。
跟这样的人在一起,你会发现,自己也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力量。
巴菲特和芒格的友谊,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俩在一起几十年,互相成就,互相启发。
芒格总是那个给巴菲特“泼冷水”的人,防止他头脑发热。而巴菲特,也总是能从芒格那里,获得更深刻的看问题的视角。这就是“高质量”的友谊。
所以,朋友们,花点时间,审视一下你身边的人际关系。看看哪些人是在给你“充电”,哪些人是在给你“放电”。然后,勇敢地,去做一个“取舍”。这可能有点“无情”,但这绝对是你对自己人生,最“有情”的一种负责。
五、学会说“不”,是你走向强大的第一步
好了,前面我们聊了四个“不要做”。不要欠债,不要碰不懂的,不要情绪化,不要跟错的人混。最后这一条,我觉得是前面所有一切的“基础”。
如果这一条做不到,那前面说的,可能都是“白搭”。这一条就是——千万不要做一个“不懂拒绝”的老好人。
巴菲特,这个看起来和和气气的老头,其实是一个特别“会说不”的人。他曾经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成功人士和非常成功人士的区别就在于,非常成功人士几乎对所有事情都说‘不’。”
这句话,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特别震惊。因为在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里,总是被教导要“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别人找你帮忙,你要是不帮,好像就是你这个人有问题,太自私,太不合群。所以,很多人,包括以前的我,都活成了一个“有求必应”的人。
同事让你帮忙做个PPT,你明明自己手头一堆活,但还是咬着牙答应了。朋友喊你参加一个你根本不感兴趣的聚会,你怕驳了人家面子,还是硬着头皮去了。亲戚让你帮一个不靠谱的忙,你明明知道这事儿办不成,但碍于情面,还是揽了下来。
结果呢?你自己的工作,只能加班加点地熬夜做;你自己的休息时间,被无效的社交占满了;你帮了别人一百次,但只要有一次没帮好,别人记住的,就只有那一次的“不给力”。你累死累活,最后却成了一个“费力不讨好”的人。
最关键的是,你把人生中最宝贵的两样东西——“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了那些对你的人生目标,毫无帮助的事情上。
巴菲特为什么那么成功?除了他的聪明才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自己时间的“掌控”,达到了一个极致。
他的日程表,据说比美国总统的还要空。他每天有大量的时间,是用来做他认为最重要的事情——阅读和思考。
他不会去参加那些无关紧要的会议,不会去见那些乱七八糟的人,不会去理会那些试图分散他注意力的“噪音”。
他用“拒绝”,为自己的人生,建立起了一条“护城河”。在这条河里,他可以专注地,去做那些真正能让他的“雪球”滚起来的事情。
而我们普通人,为什么总是感觉那么忙,那么累,却又没什么成就感呢?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我们不懂得“拒绝”,不懂得“聚焦”。我们的“护城河”漏洞百出,任何人,任何事,都可以轻易地闯进来,消耗我们的能量。
学会说“不”,真的不是自私,而是一种“高级的负责”。
首先,这是对你自己的“人生目标”负责。
你必须想清楚,你这辈子,到底想要什么?你的“北极星”在哪里?是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专业人士,还是想做一个好爸爸、好妈妈,还是想环游世界?当你有了这个明确的目标之后,你就可以用它,来作为你判断所有事情的“标尺”。
任何一件事情,在做之前,你都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做这件事,对我的长期目标,有帮助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全力以赴去做。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你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对它说“不”。
其次,这也是对别人的一种“负责”。
一个清晰的“不”,远比一个含糊的“我试试”,或者一个拖拖拉拉、最后却办砸了的“好”,要好得多。你直接拒绝了,对方可能会有一瞬间的不高兴,但他可以马上去找其他能帮助他的人,去想其他的办法。
但如果你勉强答应了,最后却搞砸了,你浪费的,不仅仅是你自己的时间,还有对方的时间和机会成本。那才是真正的不负责任。
当然,我知道,拒绝别人,是需要“勇气”的。我们害怕冲突,害怕让别人失望,害怕被孤立。
所以,学会说“不”,也是一个需要“练习”的过程。
你可以从一些小事开始。比如,拒绝一个周末的加班,拒绝一个你不想参加的饭局。在拒绝的时候,你的态度可以很温和,但你的立场,一定要很坚定。
你可以简单地解释一下原因,比如“不好意思,我周末已经有安排了”,但不需要长篇大论地去道歉,去证明自己。因为你有权利,去安排你自己的时间。
当你开始勇敢地说“不”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世界,并没有因此而崩塌。那些真正尊重你的人,会理解你的决定。而那些因为你的拒绝就对你恶语相向的人,那正好,也让你看清了,这种人,根本就不值得你深交。
慢慢地,你就会从一个“被动”应付生活的人,变成一个“主动”掌控生活的人。你会发现,你的时间变多了,你的精力变充沛了,你离你的目标,也越来越近了。
记住巴菲特的话,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要把它像撒胡椒面一样,随意地撒在所有事情上。把它聚焦在你认为最重要的一两件事情上,然后,对其他所有的事情,都勇敢地说“不”。这,才是通往“强大”的唯一路径。
好了,朋友们,今天我们借着巴菲特的智慧,聊了五件,我们普通人,千万不要做的事情。我们再简单回顾一下,别欠不该欠的债,别碰你看不懂的“机会”,别让情绪替你做决定,别跟消耗你的人混在一起,也别做一个不懂拒绝的老好人。
不知道你们听完,是什么感觉。我自己在整理这些内容的时候,感触特别深。因为我发现,巴菲特这些所谓的“忠告”,其实都不是在教我们怎么去“得到”更多,而是在教我们怎么去“避开”错误。
这可能就是顶级智慧和普通人思维,最大的一个区别。我们总想着,要学什么新技能,要抓什么新风口,要认识什么新人脉,以为“得到”越多,就越成功。
但巴菲特却告诉我们,人生,其实更像是在一个“雷区”里走路,你能不能走到终点,不取决于你走得有多快,而取决于,你没有踩到多少颗“雷”。
少犯错,尤其是在那些会让你“一招毙命”的大事上少犯错,本身,就是一种最高级的“成功”。
今天分享的这五件事,就是我们人生道路上,最容易踩到的五颗“大雷”。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像一个“探雷器”一样,在你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时时地提醒你。
当然,道理都懂,和真正做到之间,还隔着十万八千里。这需要我们,在未来漫长的日子里,一点一点地去觉察,去练习,去改变。
这个过程,肯定不会容易,但请相信我,每当你成功地避开一个“坑”,你离那个你想成为的自己,就更近了一步。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聊到这里。如果这期视频,对你有一点点的启发,别忘了给我点个赞,你的支持,是我继续做下去的最大动力。也欢迎你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和感悟。我们下期视频,再见。巴菲特最狠的忠告:穷人翻不了身,就是因为TA们总在做这几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