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第六到一贫如洗,仅用五年时间,这个国家为何倒退这么快?
文/编辑:大核有料
在非洲大陆,曾经有一个国家被誉为“非洲的明珠”。它是黄金与钻石的故乡,坐拥丰富的矿产资源,工业体系完整,制造业曾与日本比肩。
经济总量一度占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三分之一,这个国家就是南非。20世纪80年代,南非甚至曾经跃升到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的高度,成为发展中国家追赶的样板。
然而,从世界第六到一贫如洗,南非也仅仅只用了五年时间。失业率飙升,贫富差距居全球之首,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大量人才外流。
昔日“非洲巨人”,如今却成了“一贫如洗”的代名词。是什么让这个本应大有可为的国家,在短短五年间从“世界第六”跌到泥潭?
是资源的枯竭?是政策的失误?还是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问题?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进南非的过去与现在。
从世界第六到陷入泥潭
上世纪九十年代,曼德拉出狱,成为轰动世界的大事,南非废除了臭名昭著的种族隔离制度。
外界普遍认为,曼德拉出狱会让南非走向更加公平与繁荣的未来。事实也确实如此,在曼德拉出狱后南非的确经历了一段“黄金时期”。
1990曼德拉出狱,直到1994年继任南非总统,但此时的南非已经出现下滑趋势,再加上曼德拉的上任,激化了黑人和白人的矛盾,曼德拉继任之后,自从1995年开始,南非的经济逐渐开始下滑。
纵使黑人总统曼德拉上台,但黑人群体仍然难以进入高技能行业,白人与黑人的收入差距依旧巨大。
底层失业率高,社会治安问题频发。南非的黄金、钻石、矿产曾带来巨额财富,却没能转化为普惠的发展动力。
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南非的经济全面疲软。2014年至2018年,GDP增速徘徊在1%上下,几乎停滞。
与此同时,腐败丑闻频频曝光,电力供应紧张A股上市公司,工会罢工不断,投资者信心流失,南非经济陷入“既缺动力,又缺信任”的困局。
南非的种族矛盾是经济下滑绕不开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白人掌握着工业、金融、教育等关键领域的资源,黑人则被困在低技能岗位。
种族隔离结束后,黑人群体的政治地位上升,但教育与技能积累不足,使得他们在经济竞争中仍处于弱势。
数据显示,南非年轻人失业率高达50%,而这一群体以黑人为主。失业、贫困、治安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大量白人技术工人和企业家选择移民,进一步削弱了南非的竞争力。原本的“彩虹之国”,逐渐变成了一个被种族与阶层撕裂的社会。
在南非陷入困境之际,中非合作给它带来了一丝曙光。数据显示,自2000年至2015年,中非双边贸易额从100亿美元增长到2000亿美元,年均增长超过30%。
南非不仅是中国在非洲的重要伙伴,还成为非洲第一个接入5G的国家,这项技术正是由中国企业华为提供。
中国的大规模投资,涵盖铁路、公路、矿产、通信等领域,不仅改善了南非的基础设施,也带动了就业。
据IMF估计,中国在非洲创造了1500万个就业机会,其中南非受益颇多。中非贸易和投资为南非经济注入了活力,让这个国家在困境中仍然能看到回暖的希望。
那么,外部力量的注入能否真正改变南非的命运?还是只能治标不治本?这就引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种族裂痕
南非经济的问题,并不仅仅是资源价格波动或者国际市场低迷,更深层的根源在于种族差异。
黑人群体长期处于被剥夺地位,缺乏教育与技能积累,即便在政治上取得了权力,也难以在经济上实现真正的突破。
曼德拉执政时期,虽然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定了许多倾向黑人的法律,但政策效果有限。事实是,黑人精英阶层逐渐形成了新的利益集团,他们通过工会、政策优惠争取权益,却未能带动普通黑人群体的整体改善。
结果,南非社会进一步分裂:一边是享有特权的新精英,另一边是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底层群众。经济增长没有转化为普惠发展,社会的不满情绪不断累积。
曼德拉被视为“国父”,他的宽容避免了南非陷入内战。但曼德拉之后,南非并没有出现像他一样具有超然威望的领导人。
非国大长期执政,但内部腐败丑闻频发,治理能力下降。大量白人专业人才流失,黑人群体难以迅速填补空缺,南非的工业、教育、医疗体系也因此受损。
更严重的是,长期的社会分歧削弱了南非的竞争力。罢工频繁,投资环境恶化,电力供应不稳,导致制造业和采矿业不断萎缩。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7年至2018年非洲整体经济增长率达到2.5%左右,但南非却徘徊在1%以下。
即便到了近几年,南非的复苏也十分缓慢。电力短缺、土地政策不确定、频繁的劳工运动,继续困扰着投资环境。
非洲整体在复苏,但南非的低迷让整个大陆的平均水平被拉低。可以说,南非本应是非洲经济的火车头,但如今却变成了拖后腿的负担。
展望未来,南非需要解决的不仅是经济数据的恢复,更是社会结构的重建与解决人种差异之间的矛盾。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根本解决,再多的外部投资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结语
从世界第六到“一贫如洗”,南非的急速坠落并非偶然,而是多重矛盾交织的结果。资源依赖、种族分歧、腐败问题、人才流失,每一环节都在消耗这个国家的潜力。
短期内,中非合作和外部投资虽然能为南非带来支撑,但长期来看,只有解决内部结构性问题,才能真正让南非重新站起来。
历史给南非留下了沉重的包袱,但未来如何走,仍取决于它自己的选择。是继续在种族与贫富的分裂中沉沦,还是勇敢地迈向一个更加公平与普惠的社会?
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决定着这个曾经的“非洲巨人”,还能不能再次扛起非洲。
参考:
界面新闻:南非的兴盛与衰落:一个国家,两个世界 2017-04-17
澎湃新闻:郭晔旻︱南非真的曾是发达国家么? 2017-12-22
中国日报网:南非教授点赞中非关系:中国成就非洲30年最高经济水平 2015-12-01从世界第六到一贫如洗,仅用五年时间,这个国家为何倒退这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