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新时代!电量破万亿,油耗狂跌,中国决胜暗招已然成为明牌?
8月2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一个破纪录的数据:7月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0226亿千瓦时,全球首次单月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
与此同时,2025年上半年汽柴油消费量却大幅下跌。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数据背后,其实藏着中国能源转型的大招。
万亿电量创纪录
这个10226亿千瓦时,相当于整个东盟十国全年的用电量,也相当于德国和法国两个发达国家2023年全年发电量的总和。更重要的是,这是地球上第一次有单个经济体在一个月内用电量突破万亿大关。
虽然7月创下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气温纪录,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达2039亿千瓦时,同比激增18.0%,河南、陕西、山东等省份的居民用电量同比增长超过30%。
但真正推动用电量暴涨的还是产业发展。第二产业用电量5936亿千瓦时,占了近六成,同比增长4.7%。特别是那些高技术制造业表现抢眼,新能源产业、光伏设备制造的用电量都在狂飙。
第一产业用电量虽然基数不大,只有170亿千瓦时,但同比增长20.2%。现代农业正在加速向智能化、电气化转型,从智能温室到电动农机,从自动灌溉到冷链物流,农业用电需求正在快速释放。
第三产业用电量208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7%,这说明服务业也在蓬勃发展。数据中心、5G基站、新零售、共享经济等新兴业态都是耗电大户,它们的快速发展直接拉动了用电需求。从写字楼里24小时运转的服务器,到街头巷尾的充电桩,第三产业的电气化程度越来越高。
电力是经济活力最真实的晴雨表。因为电力无法大规模储存,基本上是用多少发多少,所以用电量直接反映了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
从各行各业全面正增长的用电数据看,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确实很强劲。无论是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升级,还是新兴产业的爆发式增长,都在电力消费上留下了清晰的印记。
油耗连年下跌
就在用电量创纪录的同时,另一个数据却在往下走。2025年上半年,全国汽油消费量7230万吨,比去年同期的8250万吨暴跌6.95%,这已经是连续第二年下跌了。柴油消费量8824万吨,同比下降4%。汽柴油消费量在过去几十年里基本上都是稳步上升的,如今出现连续下跌,这在中国能源消费史上还是头一回。
这个现象乍一看挺奇怪的。中国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4.6亿辆,其中汽车3.59亿辆,平均每4个人就有1辆车,汽车消费还在持续上升,怎么油耗反而在下降?答案就在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普及上。
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3689万辆,渗透率突破了44.3%。按照每辆车年行驶1.5万公里、百公里油耗8升、汽油密度0.75克每立方厘米来粗略计算,这3689万辆新能源车在上半年至少替代了1660万吨汽油消费,占到总汽油消费量的18.67%。
从成本角度看,新能源车的优势太明显了。以比亚迪刀片电池技术为例,电动车百公里耗电只要11度左右。按现在的电价算,6升92号汽油的钱能买90度电,足够跑800多公里。这意味着从油车换到电车,燃料成本能降到原来的12%左右,这种碾压性的成本优势让新能源车在市场上势如破竹。
更关键的是,新能源车的技术进步速度远超预期。从续航里程到充电速度,从智能驾驶到车机系统,新能源车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传统燃油车。特别是在智能化程度上,新能源车几乎成了移动的智能终端,这种体验优势是燃油车很难追赶的。
能源结构大转换
中国是个典型的富煤贫油少气国家。煤炭储量2185.7亿吨全球第四,但石油探明储量只有38.5亿吨,不到全球的2%,天然气可采储量也只有6.68万亿立方米。2024年中国进口石油5.53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70%,而且主要进口来源都在中东和波斯湾这些地区。
面对这种资源禀赋,中国选择了一条不寻常的路:用电力替代油气。2024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3.49亿千瓦,新增装机4.29亿千瓦,其中风光新增装机3.58亿千瓦。更关键的是,2024年风光发电量达到1.83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8.1%,而且这个比例还在快速上升。
这种能源结构的调整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出击。《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明确要求,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要达到20%,重点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产能占比超过30%。政策引导加上技术进步,让中国在能源转型的道路上越走越快。
从全球竞争的角度看,这种转换意义重大。石油天然气要靠进口,容易被卡脖子,但电力主要靠自己发,安全可控。而且随着新能源技术的成熟,发电成本还在持续下降,这给中国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成本优势。
AI时代来临
如果说前面的变化还只是能源转型,那么AI时代的到来让电力的重要性上升到了全新的高度。现在业内有个共识:算力的尽头是电力。训练一个GPT-4级别的模型,消耗的电力相当于1.7万个美国家庭全年的用电量。
中国在这方面的优势太明显了。2024年中国发电量10万亿千瓦时,占全球32%,相当于美国、日本、印度三国之和。更重要的是,中国西部地区的工业电价只有0.3-0.6元每度,仅为美国加州的四分之一。这种成本优势直接转化为AI竞争力:DeepSeek的训练成本比ChatGPT-3低9-10万美元,单次推理电费只有后者的60%。
电力成本的差异正在改写全球AI竞争格局。中国不仅有充沛的电力供应,还有全国统一的电网可以灵活调配资源,这让中国的单瓦算力成本比美国低40%。换句话说,中国只需要美国60%的成本,就能获得同样的算力。
这种优势已经开始显现成果。2025年上半年,数字经济对GDP贡献了超过40%的增长率,AI驱动的智能制造让单位产值能耗下降了18%。在生成式AI领域,中国的专利占比已经达到70%,这个数字还在快速增长。
前不久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中美发电量对比图:中国10万亿度,美国4.3万亿度。这张图背后的含义很清楚,中国不仅撑起了世界工厂的招牌,更在AI时代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了基础设施的制高点。当全世界都在为算力发愁的时候,中国已经用充沛的电力供应为AI发展铺好了高速公路。
从用电量暴涨到油耗大跌,从传统制造到AI算力,这一系列变化的背后是中国在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上的深谋远虑。
当其他国家还在纠结能源安全的时候,中国已经用电力这张王牌在全球竞争中抢占了先机。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开启新时代!电量破万亿,油耗狂跌,中国决胜暗招已然成为明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