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赚133亿!郭台铭做梦也没想到,富士康竟被一个打工妹抢了生意
在代工圈里,富士康多年是话语权的代名词,靠着代工苹果手机,在全球电子工厂里都有头有脸。
可谁也没想到,几年之间,一个叫立讯精密的后来者越追越近,开始伸手去摸富士康的护城河。更意外的是,这家年净利过百亿、员工二十多万的公司,背后掌舵的人,曾是富士康流水线上的一名女工。
她叫王来春。八十年代末,从广东澄海南下入厂,二十出头穿上蓝工衣,站上长长的传送带。别人把流水线当熬日子的地方,她却当成课堂。拧螺丝、压端子、焊点胶,她把每个动作拆开练到闭眼不出错,还要想办法提速。
十年里,她从最基层一路做到科长,手下上千人,那会儿已是大陆员工在富士康能爬到的最高台阶。更关键的,是她看懂了这门生意:大客户怎么下单,供应链如何匹配,良率靠什么堆出来,简单的零件为什么能在全球跑成大生意。
九十年代末,她和哥哥王来胜掏空积蓄,接下一个快关门的小厂,几台旧机床、一屋子库存,换了名字,就是立讯的雏形。2004年在深圳挂牌成立,先做最熟的连接器,目标直指老东家——先活下来,再谈野心。
靠着口碑和手艺,立讯拿到富士康配套,营收的一半来自这位前老板。郭台铭没有为难,单也给了,路也让了。但王来春心里清楚,一直做别人阴影里的小跟班,永远出不了头。
2010年,立讯登陆资本市场,账上有了子弹。她没把钱揣兜里,转身就开抢:补短板、买通道,直奔苹果供应链。
2011年吃下昆山联滔,拿到给MacBook做连接线的入口。此后围绕声学、天线、结构件一路收购,缺哪补哪,把苹果需要的一圈能力拼起来。
真正奠基的一仗发生在2017年。首代 AirPods 大卖,原代工厂良率上不去,出货断断续续,苹果急得团团转。王来春亲自拉队伍进场,昼夜两班倒,工艺一段段啃,设备一台台改,良率硬是抬起来,产能如期铺开。
库克对这家中国救火队刮目相看,后面的单子自然跟着来。耳机稳住了,手表、手机乃至新产品的总装份额也一点点倾斜。到去年,立讯来自苹果的收入占到七八成,这条腿算是站稳了。
同一时间,她没有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她还进入汽车赛道,她不是只做一根线、一个插头,而是想往整车生态里走。三年前,立讯通过大股东与奇瑞合资,开始从零部件延展到整车设计与制造,既供货,又共研,把关系捆得更深。
她还把一家德国汽车线束业务收入囊中,顺着这条线打进特斯拉、蔚来等客户的体系。2024年,这块业务收入接近一百三十八亿,蹿得很快。
另一只手伸向了最热的AI。服务器换代带动高速互连需求爆炸,立讯把老本行的高频高速连接做到极致,切进英伟达、谷歌等客户,给它们供高速铜缆、光模块、线缆组件。
为了跟上这些新赛道的节奏,立讯这几年在研发上猛砸钱,三年投了两百五十多亿,手里捏着七千多项专利,从工艺、材料到自动化装备,一层层往里扎。钱不是砸水里,有了技术,产线的节拍更快了,新品的导入更稳了,议价的底气也足了。
王来春在公司里几乎不休息。战略上,她和哥哥分工,一个看远,一个落地。她盯生产、盯交付、盯应急,出了问题不绕弯子,一颗螺丝掉地上,她要追到是谁的工位、哪道工序、哪段程序出了偏差。
她把富士康那套标准化、军事化的管理带过来,又加上更人性的激励:技术通道、股权兑现、晋升赛道,让年轻工程师愿意留下来拼,也敢在产线上尝试迭代。很多同行抱怨年轻人难带,她的答案是要让他看到发展的路。
今天看这场对位赛,账面上富士康的规模仍然庞大,2024年营收一万四千多亿,立讯二千六百多亿,差着好几倍。但速度和结构在变。苹果的手机总装,立讯的份额一年比一年高;新产品导入,立讯更像冲锋队;汽车、AI两条线拉开之后,立讯的增长不再完全依赖苹果。
富士康当然不是吃素的,越南、印度的产能布局、老客户关系、超大规模的成本控制,是任何后来者暂时碰不到的天花板。可供应链的游戏,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谁能在确定性和效率之间抓住平衡,客户的单子就会自然倾斜过去一点。
外界爱讲女工逆袭的故事,王来春自己很少提。她不喜欢抛头露面,少接受采访,也不去讲励志金句。在公司年会上,她经常说的只是两句话:客户在等、别让产线掉链子。她的成长经历对这家公司有种无形影响——重工艺、重细节、重兑现。立讯内部管这叫把活干透,意思是把自己可控的部分都做到边界上,剩下的再交给运气。
代工是门苦活,行业里的人都明白,所谓的第二个富士康,不是一句口号,是一次次接住别人接不住的单、拿下别人拿不下的良率、扛住别人扛不住的节点。
立讯这几年,就是沿着这条窄路往前挤。前面是更大的单、更难的工艺、更广的供应链,后面则是盯着你脚步的对手。谁也不知道拐角处会遇见什么,但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每一步踩稳。年赚133亿!郭台铭做梦也没想到,富士康竟被一个打工妹抢了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