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连锁药店也迎关店潮,连关2137家后宣布:不再大规模关店
药店迎来关店潮不是一天两天了,我们从日常生活中也能感觉到,身边的店铺开始陆续关门,就连中国最大的连锁药店也没能逃过“诅咒”。
经历了“最黑暗”的一年半之后,这家连锁药店共计关闭了2137家店,如今终于宣布不再大规模关店了。
不继续关店的原因是什么?药店行业是否迎来第二春?
割肉止损的翻身仗
中国零售药店行业,尤其是曾经的龙头老大国大药房,在经历了一年半的剧烈动荡后,终于踩下了急刹车,就在9月2日,母公司国药一致在业绩会上正式声明,下半年不搞大规模关店了,这消息一出,市场瞬间炸开了锅。
毕竟就在不久前,这家连锁药店巨头的日子还相当难熬,仅一年多的时间里,国大药房累计关闭了超过2137家门店,这个数字几乎占到了它在2024年初门店总数的五分之一,曾经在2023年8月风光庆祝“突破万店”的行业霸主,转眼间就退出了“万店俱乐部”。
这一年半的时间真可谓是一段名副其实的“最黑暗时刻”,不过突然停止关店也不是没有原因,毕竟在上半年的财政报告中,国药一致的利润终于有了“反应”,净利润快速回升,同比暴增。
一边是疯狂关店,一边是利润飙升,不少人都觉得这是新的契机,但也有人觉得这不是行业回暖的先兆,而是企业断臂求生后的短暂喘息,但不论怎么说,国大药房确实做到了“暂缓损失”。
2024年简直是国大药房的灾难年,年报显示他们的零售板块净亏损高达十几亿元,营收下滑超8个百分点,而且由于早年间并购的门店未能达到盈利预期,国药一致不得不计提了一笔钱,这就让公司的净利润更少了。
面对如此惨淡的局面,关店成了唯一的选择,国大药房一口气关闭了1273家直营门店,门店总数缩减至9500余家,进入今年上半年,这股关店潮并未停止,又持续关闭了864家亏损门店,门店总数进一步降至8500多家。
这些被砍掉的门店,大部分集中在辽宁、陕西、内蒙等经营压力巨大的北部地区,果断关掉那些扭亏无望的店,保留有希望盈利以及竞争对手环伺的店确实是最优解,国大药房也是这么做的。
这番大刀阔斧的改革效果立竿见影,甩掉了沉重的包袱后,利润开始回血,今年一季度就成功扭亏为盈,到了二季度净利润增长更加迅猛,如今国大药房的路很明显,短期内不再考虑并购,而是要稳扎稳打,把重心放在提升现有店铺的经营能力上。
市场需要调整
国大药房敢于宣布“止步潮”,不仅仅是关店见了效,也与外部的一些调整有关,过去几年,药店行业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在上线上购药平台的冲击,线下药店的日子苦不堪言,“开得越多,亏得越多”成了行业魔咒。
2024年全国药店迎来“闭店潮”,近4万家药店倒下,但今年门诊统筹有了新规,这对于药店来说,客流有了回升的希望,行业的闭店潮也让顾客选择变少,而且国大药房背后有母公司国药集团这棵大树。
无论是资金还是资源,都给了它足够的“底气”去度过难关,只是国大药房的止血回暖能代表整个行业走出寒冬了吗?恐怕还为时过早,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其他上市连锁药店巨头时,会发现情况并不乐观,整个行业更像是“刚出了ICU”,元气远未恢复。
以老百姓大药房为例,今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归母净利润更是大跌,这是近十年来首次出现营收和利润双双下滑的窘境,一心堂等公司的业绩同样是营收、净利润双降,即便是行业内的另一优等生益丰药房,上半年业绩也出现了下滑。
老百姓的账本不好算
在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博弈之外,消费者的感受或许才是最真实的,对于国大药房“不大规模关店”的表态,网友们并非一片叫好,反而充满了质疑,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不是一种“套路”?去年疯狂关店的时候怎么就没想想老百姓配药难的问题?
店关了,药价没见降,配药反而更麻烦了,这才是消费者真正遇到的棘手问题,消费者的账本算得很清楚,即便国药一致的门店大多有医保资质,但药价并没有比社区诊所便宜多少,甚至还更贵。
有消费者对比发现,同款的感冒灵胶囊,在国大药房售价15元,而在社区诊所只要10元,如果药价高、服务差,即便门店再多,老百姓也不会买账,面对经营压力,国药一致还计划通过“调整经营品类”来增加收入,说白了就是在药店里卖零食、保健品。
这种多元化经营虽然有鼓励,但也引来了不少批评,认为这是“本末倒置”,如果一家药店连最基本的药学服务都做不好,一心只想着靠卖零食赚钱,那它还算药店吗?国大药房宣布停止大规模关店确实是企业的战略决策,而非行业全面回暖的号角。
它是在经历了巨额亏损、断臂求生后,结合各方经验做出的一个理智选择,这也说明了当时的盲目扩张到底有多危险,尽管国大药房的财务数据出现了复苏迹象,但整个中国零售药店行业面临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
真正的行业春天,需要的是更深层次的变革,需要药店真正回归其专业价值,去解决消费者最关心的药价、便利性和专业服务问题,否则即便企业不再主动关店,市场的残酷淘汰也随时可能让它们面临“被动闭店”的命运。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