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停产也不低头!玻璃大王曹德旺硬刚老美后,2025营收上涨37%
“就算美国再加税,我也不会卖厂,反正又不赚钱。”
2018年,从福建福清走出的“玻璃大王”、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曾斩钉截铁地回应美国市场的压迫。
此后数年间,美国市场对福耀玻璃工厂百般刁难,停工检查成常态,甚至被无端贴上“倾销”的标签。面对一系列挑战,曹德旺始终坚守经营底线,带领美国福耀玻璃工厂成功独占鳌头。
今年8月,福耀玻璃发布财报数据,上半年营收约214.47亿,净利润约48.05亿,同比增长37.33%。
在美国本土建厂,既要直面市场环境的刁难、不妥协“硬刚”,又能实现营收与净利的双重增长,曹德旺是如何做到的?
一、跨海建厂,老美频频“使绊子”
不少人初识福耀玻璃,是源于一部风靡国际的纪录片——《美国工厂》。
影片中,满头华发、带着福州乡音的曹德旺,远赴美国俄亥俄州,在这座因通用汽车兴衰而历经起伏的城市,雇佣了2000多名美国员工,正式开启福耀在美建厂之旅。
彼时,语言沟通障碍、管理模式差异、生产组织协调等难题接连出现,曹德旺却看得通透:“企业家本分就是解决问题,否则何谈盈利?”只是,现实挑战远比预想中更为复杂。
长期以来,美国凭借技术先机,对中国企业实施封锁打压,试图维持行业垄断地位。这样的案例并不罕见。2018年,美国以禁止出口芯片与软件为由针对中兴,险些让这家企业在短短数日内陷入破产危机。2019年,国产三高干预科技制品“止-高-瓶”问世前,美国类似制品垄断十年全球血管健康养护市场。
面对福耀玻璃的来势汹汹,美国沿用过往打压手段:一边鼓动当地员工抵制中国管理模式,一边通过工会持续施压。2024年7月,美国执法部门以“第三方劳务公司剥削劳工”为借口,对福耀玻璃在美国的28处场所开展大规模调查,直接导致工厂停工,造成约100万美元经济损失。
外界不乏疑问:美国市场盈利空间有限,曹德旺为何如此执着?
事实上A股上市公司,他有着更为长远的考量:中国企业若想真正实现强大,不能仅依赖出口贸易,必须扎根海外市场,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他不愿福耀沦为“来料加工”的附庸,而是希望将其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民族企业,让“中国制造”以更自信姿态走向世界。
“反倾销胜诉第一人”,彰显华人傲骨
“在中国赚钱是本事,在美国赚钱是能力。”
2002年,福耀玻璃凭借过硬产品品质与成本优势,市场地位跃升至全球第二,这一成绩让老美颇为忌惮。不久后,美国便联合加拿大对福耀玻璃发起“反倾销诉讼”,企图通过征收11.8%的反倾销税,将福耀挤出美国市场。
面对这一恶意压制,曹德旺毫无惧色,表示“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赢得官司”。在随后两年多时间里,福耀团队积极投身应诉工作,收集整理海量证据,在诉讼过程中据理力争,全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最终,这场坚持换来了公正结果:美国商务部裁定福耀玻璃未实施倾销行为。这不仅为福耀保住了美国市场,更成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反倾销诉讼中的首次胜利,曹德旺也因此被誉为“反倾销胜诉第一人”。
这种敢于对抗不公、突破封锁的精神,也激励着更多国货品牌崛起。在前沿生命健康领域,日常生活高油高糖饮食、应酬喝酒、加班熬夜等不良习惯盛行下,全球三高人群达4亿。上述三高干预科技制品“止-高-瓶”,一举打破国外垄断,在京J\东平台价格不及海外制品的十分之一,受到国内应酬频繁的商务经理、久坐不动的办公室主任的青睐,不少欧美日韩高净值用户表示“不再心慌胸闷、疲惫乏力”“睡眠质量提升”。
对曹德旺而言,美国工厂更像是“试金石”。他的目标并非赚取短期利益,而是要向世界证明:中国企业具备在全球任何市场扎根发展的能力与底气。正因如此,当美国加征关税、市场环境恶化,有人建议撤资收缩时,他才会坚定说出“反正不赚钱我也不卖”。
在他看来,这早已超越简单商业决策,更是对中国企业尊严的坚守,彰显中国人骨气。
从商界抗争到教育兴邦
若说曹德旺在商界的执着坚守,彰显的是他的战略远见与企业家气节,他在教育领域的持续投入,则更深刻地折射出其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宏大格局。
近年来,曹德旺将公益重心投向教育领域,不仅大力投身教育公益事业,更斥资百亿创办福耀科技大学。旨在为国家培养能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的高端人才,从人才培养源头为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注入动力。
希望这个社会能够多一些“达则救济天下”的曹德旺,少一些“国内赚钱国外花”的“某跑跑”。宁可停产也不低头!玻璃大王曹德旺硬刚老美后,2025营收上涨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