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舆情翻车:主公亲征,才是企业危机中最大的坑
哎呀,罗老师有点大,主公你要扛得住啊!
公关团队的失声,往往源于老板的过度发声。
昨晚,据《中国企业家》杂志最新视频信息,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回应“预制菜风波”时对媒体表示:“我现在就想回去干活,我不指望发声能带来多少声量,声量最终是一桌桌顾客给的。”
若贾国龙后续不再强行辩解,或许可如业内人士倪叔所言“终于认了,不较劲了”。但兜兜转转,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
若贾老板一开始愿意听取专业意见,而非依个人性情发挥,西贝也不至于被罗永浩拖入舆论泥潭反复绞杀。
9月12日晚,罗永浩相关直播观看人数达676万。其犀利言辞和独特逻辑引发公众共鸣,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攻势,场面堪称“绞杀”。连我这样的西贝老顾客,也决定不再带孩子去吃他们曾最爱的儿童餐(谁能想到儿童餐也是冷冻期未明的预制食品呢)。
在西贝此次舆情处理中,我们再次看到了专业团队的无奈和被动。西贝被拖入如此窘境,一言以蔽之:公关之过,盖主公之罪也!
01 情绪化老板,企业危机中最大的变量
企业危机最大的隐患往往不是危机本身,而是一个情绪化、不尊重专业的老板。在我过往的危机处置经历中,曾亲眼见过身家百亿的老板对专业团队怒吼,无人能劝,结果自然是狠狠打脸。
贾国龙此次也如此。他以内蒙老板的直爽性情,给所有企业家现身说法,搞了个值得警惕的案例。从这个意义上说,贾总“有贡献”,他和爱宾国康老板张黎刚一样,将会作为老板才是症结的案例,钉死在危机公关处理案例史中。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回应中不仅展示罗永浩吃了什么菜、几个人几点来的消费信息(消费者就餐隐私),还曾誓言起诉罗永浩。这类情绪化的回应方式,缺乏理性与克制,易激化对立情绪,使问题复杂化。
02 回应过度:用高射炮打蚊子,误伤的是自己
回顾9月10日舆情初起时,事情真的很难处理吗?并非如此。
危机公关处理并非高精尖技术,有大量可借鉴的经验和套路。作为西贝公关负责人,完全可以多找几位专业朋友聊聊,听取多方意见。若实在没朋友,AI总会用吧?整理一下,丢给AI,它也能给出还算靠谱的建议,照做起码能保60分。
但此事到最后,舆情本身反而不重要,最大难点落在了内部——如何管理好老板情绪A股上市公司,拉住老板亲自上阵的冲动。
行业的公关应对模范生——小米的王化经常说,老板是公关手里最后一张牌。
自古两军对垒,讲究“王不见王”。通常先派几员大将上场试探对方实力。若直接大王出阵,一旦马失前蹄,脸面尽失,还怎么打?
03 主公亲征:看似有力,实则后患无穷
企业领袖的形象应高于日常运营争议,其声音应用于传递愿景和价值,而非纠缠于微博上的口味之争。
老板亲自下场参与这类争议,不仅失去了企业领袖应有的战略高度,更将品牌人格与一场必输的争论捆绑在一起。
西贝在反击过程中,将大量精力投入到“预制菜”定义的争论中。从法律与行业标准角度看,这种解释或有依据,但却完全忽视了公众的真实认知与期待。
在大众心中,预制菜常与“工业化生产”、“缺乏新鲜度”等负面印象关联。消费者期望品尝到现做现炒、有锅气的美食,而非经过多道工序预加工的菜品。
西贝试图用专业术语和法律条文来掩盖消费者对菜品新鲜度与制作方式的质疑,这不仅未能解决公众的核心诉求,反而给人“狡辩”之感,激化公众不满,导致品牌信任度下降。
04 公关是决策层工程,非主公擂台
公关确实是决策层工程。凡是老板重视公关工作的企业,才能把公关工作做好。但这并不意味着老板要亲自上阵打擂台。老板一上阵,就意味着没牌可打了。
老板至少分两种:听劝的和不听劝的。前一种好说,企业花百万、几百万年薪请来专业人才,搭建专业团队,听团队的专业处理就好。危机公关没那么玄妙,听劝、从善如流,按专业经验指导就能基本过关。
后一种则坚信“我是老板我最行”,你们都听我的,我甚至亲自上,你们别拉我。若是如此,又何必花百万千万预算组建专业公关团队呢?
很明显,西贝这次纯纯是拉不住老板!看贾老板面对镜头时的激动情绪便知。
05 事已至此:主公既已上阵,就当扛到底
事已至此,事后诸葛亮,有什么用呢?当然有用。
主公既已上阵,就不要再退缩,继续扛住,但要换一个心态:危机不是终点,而是重塑信任的起点。
借此让西贝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例如,罗永浩点名赞扬的老乡鸡“预制菜标注法”,或许是西贝革新的一个方向。
只不过,罗老师有点大,主公你要扛得住啊!
西贝案例应为所有企业警示:在社交媒体时代,不是所有攻击都需要反击,不是所有声音都需要回应。
有时,最大的公关智慧在于知道何时沉默,何时退让,何时让时间冲淡争议。
对一个餐饮品牌而言,真正的战场永远在餐厅里、在餐盘上、在顾客的实际体验中,而不是在微博热搜榜上。西贝舆情翻车:主公亲征,才是企业危机中最大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