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错过牛市,这些低估的行业值得投资
A股真的是太顽强了。
前几天,大盘缩量下跌,很多人以为要大调整了,但没想到的是,昨天反而是大涨的一天,创业板更是突破3000点,创近四年新高。
毫无疑问,目前A股就是在大牛市中,这种趋势非常确定,场外资金也在找机会上车,所以市场很难跌下去。
不过,板块分化很严重,科技是上涨的主力,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是绝对主线,涨幅非常大,基本可以和2015年、2020年牛市媲美了。
因为涨幅很大了,所以很多人不敢买科技,担心估值过高,很可能会随时出现回调。
当然,如果想要安全上车,不一定非要盯着科技,也可以考虑那些还在底部的行业,比如医疗器械,就很有性价比。
8月初的时候,就开始小范围的推荐医疗器械,让一些朋友开始买了。
目前来看,这次没有翻车,医疗器械近期的表现也还可以,比如医疗器械指数ETF(159898.SZ)(场外:A份额018395,C份额018396),8月以来的涨幅已经超过了8%,这个收益也很不错了。
之所以看好医疗器械,是因为安全边际高。
对比来看,年初以来的这轮以创新药引领的上涨行情,医疗器械基本没怎么涨,大大落后于其他板块,基本在底部趴着,而作为主线,创新药的行情只能扩散,不会消失,因此医疗器械大概率是承接资金的下一站。
因此估值很低,目前中证全指医疗器械的市净率仅为3.38倍,位于近十年以来的17%百分位附近,甚至比2018年的熊市低点还要。
说实在的,医疗器械当前这种估值,与其他板块相比,尤其是大涨的科技,确实是有很高的性价比,安全边际很高。
除了估值低外,医疗器械的业绩也在不断复苏,行业基本面正迎来拐点,尤其是在出海的带动下,很多企业的业绩复苏很快。
在很多人的眼中,目前出海主要集中在创新药,医药器械也在大量的出海,国内很多产品的竞争力也很强。截至2024年年报,医疗器械指数成份股海外收入占营收比例为30.9%,较2023年提升4个点。
另外,很多医疗器械公司还在通过并购,在加大海外市场布局,目前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成果,海外业务的增速远高于国内,这可以带动业绩复苏。
总体看,行业的低估期已经过去了,基本面将逐渐复苏,2025年医疗器械指数预计归母净利润427.26亿元,同比增速转正至25.91%。
也就是说,估值还在底部的医疗器械,在出海的带动下,行业基本面出现了拐点,业绩在不断复苏当中,后面能享受到估值和业绩的双修复。
与医疗器械类似,储能也属于是高性价比的行业。
电池ETF(561910.SH)(场外:A份额016019;C份额016020)跟踪的中证电池主题,虽然前两天有一波暴涨,但距离此前的高点也仍有40%的距离,更重要的是,估值在很低的位置。
目前,中证电池主题的市盈率仅为32.89倍,处于近十年以来的32%百分位附近,与2018年熊市低点类似,在一个很低的位置。
除了估值在低位之外,储能电池的基本面,目前也迎来了拐点,行业的供需正在不断的修复中。
首先,是需求这方面,中东、欧洲、澳大利亚等地区,今年加快了能源转型,光伏装机量大幅度的增加,这加大了对纯能的需求。
国内电芯企业的订单随之激增,不少头部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已超90%,电芯价格也是水涨船高,从年初最低的0.24元,上涨到当前的0.33元左右,回升的幅度比较大。
供给方面,监管层正在反内卷。为了改善行业的供需关系,减少企业间的竞争烈度,目前监管层正在反内卷,以减少产能供给,尤其是低质量的落后产能。
在前不久,工业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提出在破除“内卷式”竞争中,实现光伏等领域高质量发展,依法治理低价竞争,引导地方有序布局光伏、锂电池产业。
“反内卷”措施的推动下,储能的供需,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很多企业的产能也在不断退出,比如天齐锂业关停了澳洲的三个锂矿,光伏玻璃龙头集体减少了30%的产能。
这么来看,在需求大增和产能退出的带动下,储能的基本面在不断好转,行业迎来了拐点。因此,近期有很多资金在抢筹中,买入力度非常大。
近期,流入电池ETF(561910)的资金很多,基本每天都是大额流入,近10个交易日净流入金额超过了25亿,最新份额已经破了50亿,真非常猛。
怎么说呢,
如果不想错过这轮牛市,又担心科技涨太高,建议考虑还在低位的行业,比如说医疗器械和储能,它们不仅估值很低,基本面也在复苏当中,性价比很高。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以上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不构成对阅读者的投资建议,文章内容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求点“赞”,求“在看”!不想错过牛市,这些低估的行业值得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