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将“作死”进行到底
西贝“预制菜”风波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本来,9月13日也就是上周五,这场风波已经出现明显的平息信号。当日下午,第一财经报道:由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悄然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这则报道,客观上有助于消解公众对“预制菜”的激愤,因为说到底,舆论之所以有争议,根本上在于当前社会对“预制菜”的定义存在巨大分歧。既然卫健委已经着手制定预制菜的国家标准,那么公众的愤怒情绪自然会转化为对国标出台的期待。
当日晚间,新华社发文:《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文章一方面回应了公众的关切,一方面也肯定了预制菜的优势。最后落脚在加快出台预制菜国标和推动预制菜告知制度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在我看来,这篇文章最关键的一句话是:“事实上,更多理性的消费者也并非反对预制,而是反对隐瞒和欺诈。”这句话至少包含三重含义:一是呼吁消费者理性看待预制菜,二是指出真正应该反对的不是预制菜而是隐瞒和欺诈,三是敲打餐饮商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通常来讲,新华社的文章往往有着“一锤定音”的效果,这篇文章既照顾到了公众的情绪,道出了公众的心声,也肯定了预制菜的价值,认可预制菜的优势,同时也给餐饮商家敲了个警钟,让他们意识到公众关切的焦点并不完全在预制菜,而是预制菜的不透明。
在这篇文章发出之后,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媒体朋友都认为,此事应该会像过去无数个公众话题一样快速翻篇了。“过了这个周末,就没人再讨论了。”
另外,从西贝的角度来讲,事情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门店的营收都受到了影响,即便强硬如贾国龙,在国社的敲打和公众的声讨之下,也理应会选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让企业从风暴中心回归到正常经营。
这场风波最明确的拐点发生在新华社文章发出几个小时后,挑起这场风波的当事方之一,罗永浩发微博表示:“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我要忙正事了......”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事情既然是因罗永浩而起,那么没有人比他更能够让事情结束了。
可谁也没有料到,9月14日晚,西贝老板贾国龙一句话又把事情推到了无法收拾的局面。
贾老板在某餐饮行业群里发言,他先是承认了自己应对方式有错,而后表态要向胖东来学习,一切以顾客为中心。最后冷不丁地冒出一句:“罗永浩是网络黑嘴,是网络黑社会。但他打醒了我,算变相的帮西贝进步。”
此言一出,原本打算“忙正事”的罗永浩也不忙正事了,直接放出狠话:“好,贾国龙,那这件事我们没法揭过去了。”随后又直言贾国龙是污蔑诽谤,并邀请贾国龙来一次“公平公众冷静理性”的对话。
众所周知,罗永浩在“吵架”方面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他的伶牙俐齿又在多年的直播带货当中得到强化。而从贾国龙几次弄巧成拙的发言来看,如果公开辩论,他绝不是罗永浩的对手。现在罗永浩已经下了“战书”,对于贾国龙来说A股上市公司,接不接受都很尴尬。
如果接受,贾国龙很可能会在辩论中败下阵来当众出丑,如果不接受,那么公众就会认为其没有胆量接受邀请,“强硬”与“软弱”的前后反差,无疑会显得自己像个笑话。
回过头来看这场风波,从头到尾贾国龙的表现都有失一个年营收几十亿连锁餐饮品牌掌舵人水准。从引火上身到火上浇油,眼看着火快灭了,贾国龙又扇了一阵风把火点着了,大有一种把作死进行到底的架势。
为什么说他“引火上身”,是因为他错把顾客的一句吐槽,当成了一纸战书。罗永浩是个“网红”,但对西贝来说他首先是个顾客。贾国龙一开始就因为自己的错误判断站到了顾客的对立面。
急于自证西贝不是预制菜的贾国龙,脑子一热开放了门店后厨给全国顾客和媒体。于是,4天配送一次的牛肉条,去年送到店里的料理包,保质期24个月的西兰花,在直播画面中一览无余。这无异于火上浇油。
西贝究竟是不是预制菜,公众的标准显然与贾国龙的标准截然相反。但二者的标准都不是国家标准,因为国家标准还没正式出台。所以,在一个没有统一标准的话题上争来争去,只能是自说自话、莫衷一是。
在预制菜国标出台之前,“预制菜”始终是个一点就着的敏感话题,公众对预制菜的种种担忧和猜忌,早已积累成一股无处宣泄的情绪。包括西贝在内的餐饮商家,本应该对这个话题避之不及,但贾国龙却鬼使神差地成了主动点燃引线的那个人。
都说罗永浩是个“刺头”,没想到贾国龙比他更好斗,竟然说出“生意可以不做,但是非必须说清楚”这种糊涂话来。罗永浩自认属于“攻击型人格”,但攻击也需要被攻击者的配合,这场风波如果不是贾国龙主动往枪口上凑,也不至于发展到今天无法收场的地步。
贾国龙图什么?我想他最初只不过是想通过一场声势浩大的表演来自证西贝不是预制菜,可惜他演砸了。而明知道已经演砸了,却还要硬着头皮演下去,只能换来观众的一片嘘声。
我想,这场风波之所以能够发生,最根本的原因可能很简单,那就是“攻击型人格”的罗永浩恰巧碰到了“表演型人格”的贾国龙。前者给了后者表演的机会,后者则给了前者攻击的靶子。于是,一场大戏拉开帷幕。西贝,将“作死”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