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落幕 数智赋能文旅新场景 让“诗和远方”触手可及
今年上半年,全国8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和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13万亿元,同比增长7.4%;国内居民出游32.85亿人次,出游花费3.1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6%和15.2%
◎记者荆淮侨
走进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一座直径达14米的半球形装置,就能瞬间“穿越”到千里之外的山西应县木塔,近距离感受其通体无钉的精巧工艺。在“应县木塔”不远处一个25平方米的房间,戴着VR眼镜的游客正身处39平方公里的西夏陵遗址,探索神秘的西夏历史文化……
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下称“博览会”)9月14日在武汉落幕。本届博览会汇聚了全国文旅产业发展成果和创新实践案例,为广大游客打造了一场可感、可触的科技文旅盛宴。
文化和旅游部有关负责人在展会上介绍,今年上半年,全国8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和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13万亿元,同比增长7.4%;国内居民出游32.85亿人次,出游花费3.1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6%和15.2%,充分彰显了我国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强劲活力和广阔天地。
沉浸式体验盛行
当山水、园林、古街、游船都化作“戏台子”后,游客既是看客,也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参与者。近年来,随着文化表现形式创新、技术手段迭代更新以及游客对文化体验深度需求的不断提升,沉浸式文旅演艺受到了广泛关注。
“大空间VR成为近年来继剧本娱乐、密室逃脱、无人机表演、数字人之外,最具产业赛道价值的文旅新消费业态财经资讯热点。”北京邮电大学交互技术与体验系统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洪在“消费引领·场景创新”——沉浸式文旅产业交流活动上表示,截至目前,国内已有超200个大空间VR项目,线下门店数量更是快速攀升至1000家以上。
博览会上,包括《隐秘的秦陵》《神秘的西夏陵》等一批成熟的大空间VR项目集中亮相。此外,《赤壁血铠沧溟》、关公文化全球数字艺术展等新项目也进行了发布。
“通过大空间建模技术,玩家可一窥无人涉足过的秦陵内部,这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文化体验方式的革命。”沉浸元(上海)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拓展文旅项目的体验边界。今年,《隐秘的秦陵》获得了电影公映许可证,也为未来电影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交流活动期间发布的《大空间VR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预测,2025年全球大空间VR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突破120亿美元,且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8%,中国大空间VR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占全球的比重2025年预计将超40%。
今年以来,AR眼镜的商业化备受业内关注。本届博览会上,灵伴科技带来了Rokid AR Studio,为文物与景区带来虚实共生的“数字复活”。在现场,借助高精度点云地图等空间计算技术,Rokid将博物馆中的甬钟、利簋,二十四节气文化以及西安大雁塔的“雁塔流光”演艺秀,以动态AR的形式生动还原于现实空间。体验者不仅可以观看“甬钟”的历史场景复原,还能通过手势互动“亲手”敲击虚拟编钟。
科技成地方文旅新标签
今年以来,乘坐萝卜快跑无人驾驶汽车、搭乘“光谷光子号”空轨列车,成为游客到武汉旅游的必打卡项目。本届博览会期间,武汉馆推出了人形机器人舞蹈节目,与无人驾驶、空轨列车一道形成了“赛博武汉三件套”,在让科技演绎与城市文化深度交融的同时,将科技打造成地方文旅的新标签。
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本届博览会上,武汉光谷推出了包括前沿创新、科普博物、多维科技实践等多条旅游线路,旅游点位包括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武汉双算中心、华工科技激光科技馆、武汉智能装备工业技术研究院等。
该人士表示,当前,高科技对大众的吸引力在持续增加,通过展示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既能满足游客的好奇心,也让城市的科技印象更加深入人心。
不仅是武汉,杭州也在本届博览会期间重点推介了“科技旅游新十景”与“数字新特产”,将科技元素与城市文化脉络巧妙结合,吸引大量观众驻足体验。其中,文三数字生活街区以“杭州六小龙”为主体,游客可一站式体验智元研究院的智能助行外骨骼、陪伴型机器人汤姆猫等产品;通过Rokid智能眼镜,游客还能亲身感受杭州游科互动科技有限公司的游戏《黑神话:悟空》中,孙悟空拔毫毛变金箍棒的奇幻场景。
中国旅游协会会长段强表示,数字技术重塑文旅体验场景,消费升级催生新业态新模式。科技正从各个维度融入文旅产业,让遥远的历史变得亲近,让复杂的出游变得简单,也让“诗和远方”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向往,而是更具温度、更触手可及的美好体验。
全新妙想投研助理,立即体验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137 原标题: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落幕 数智赋能文旅新场景 让“诗和远方”触手可及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落幕 数智赋能文旅新场景 让“诗和远方”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