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天空的探索永无止境”——第三届民航科教创新成果展一线观察 ,险资长期投资
可应用于低空飞行等多领域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飞行器)、支撑航空生产运营全链条智能化的智慧运营、保障飞行器安全运行的国产化零部件和材料……5月26日至28日,集中展示我国民航自主创新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成果的第三届民航科教创新成果展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机身长约10米,翼展达15米,8个螺旋桨搭配着流线型的外观设计,展示着飞行器的动力强劲和灵活适用……展会上,四川沃飞长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带来了批产构型的AE200 eVTOL飞行器,吸引不少人围观拍照。
“AE200 eVTOL飞行器座舱设计为6座级,舱内可根据应用场景灵活布局2至6座,最大航程为200公里,巡航速度达到每小时248公里,可应用于低空文旅、低空出行、应急救援等多种应用场景,是专为城市立体交通所设计的飞行器。”沃飞长空首席市场官费岚说,AE200系列拥有大载重和长续航的特点,未来在进一步满足更多人群出行需求的同时,也可以无缝对接低空经济运行。
会场的另一边,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带来的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以其小巧精致的造型和颇具未来感的设计,成为不少参观者“打卡”拍照的焦点。
“与其他eVTOL飞行器相比,EH216-S最大的亮点在于应用了无人驾驶技术,这也是全球第一款应用这一技术的载人航空器。”亿航智能总工程师陆入成表示,EH216-S能够实现毫秒级的反应,遇到大风等突发事件时可以瞬间进行“纠偏”,同时搭配16个电机的强大动力系统,及时调整飞行器的飞行姿态去适应风速和风向的变化,确保乘客飞行平安。
“能在现场看到这么多最新的酷炫的飞行器,既深受震撼又充满期待,未来的云端之行一定非常精彩。”北京市民乔雪感叹道。
翱翔于天际,除了要靠不断更新迭代的飞行器设备技术,更需要有坚实的安全保障。
在南航集团“智启天穹”展区,集团自主研发的“天瞳”“天极”“天越”“天健”系列软件产品覆盖了飞机维修、运行指挥、安全管理和飞行员管理等关键业务板块,支撑航空安全生产运营全链条智能化。
“‘天瞳’系统作为能兼容世界主流机型的飞机健康管理系统,利用前沿IT技术,将飞机故障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8%以上,故障定位时间缩短80%。”南航集团科信部科技创新管理室经理王玲娜说。
将防冰时间由5分钟提高到80分钟,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第二研究所展示的国内独家的IV型飞机防冰液,有效解决了北方机场在极端冰雪天气下飞机除防冰难的问题。
“IV型飞机防冰液是我们研究所的主要研发成果之一,已在多个机场集团和各大航司成功运用,大幅增加了冬季飞行的安全裕度,提高了机场的运行效率。今年亚冬会期间,该款防冰液也为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的运转提供了助力。”民航二所六维公司市场部负责人杨云翔介绍,除此之外,研究所研制的新型环保道面除冰液也在多个机场进行了应用,在提升融冰效率的同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更小。
未来的机场服务,智慧化将是一大趋势。
在驭势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展台的宣传片中,一辆辆满载行李货物的运输车穿梭往来、秩序井然,但是驾驶舱中却空无一人。
“我们率先在香港国际机场构建了全球首个机场无人驾驶大规模应用场景,在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实现了7×24小时的无人驾驶常态化运行,还在卡塔尔哈马德国际机场开启了中东地区首个机场无人驾驶运营项目。”驭势科技智慧民航业务部商务负责人陈萱表示,未来公司还将进一步拓展业务范畴,为更多的机场提供智慧化服务应用。
在天空中飞行,这是人类的梦想之一。如何飞得更高、飞得更快、飞得更好、飞得更安全,这场展会给出了更多的答案。正如展会中一家企业的宣传语所示:“我们对天空的探索永无止境”。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73 原标题:“我们对天空的探索永无止境”!
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迎来新力量。
据证券时报记者多方采访了解,第三批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机构正陆续获批。与前两批试点多为大型险企不同,第三批试点参与机构将新增多家中小保险公司。参与试点的险资机构在数量和类型上实现新突破的同时,在参与模式上也有所创新。
第三批试点。
新增多家中小险企。
5月7日,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金融监管总局将进一步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试点范围,近期拟批复600亿元,为市场注入更多的增量资金。这也宣告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开启第三批试点。
据悉,第三批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机构正在陆续获批。其中,中邮保险及中邮保险资管获批参与试点,规模100亿元。
此外,第三批试点参与机构还将新增多家中小保险公司。如中汇人寿,以及农银人寿、交银人寿等银行系险企。这些中小机构的资产体量均在千亿元以上。
国寿资产此前表示,联合相关机构共同发起设立鸿鹄志远(上海)私募投资基金有限公司三期。鸿鹄基金三期已于5月13日获得金融监管总局批复。
据了解,鸿鹄基金三期的获批金额为400亿元,其意向出资方既有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也有多家中小险企。
据介绍,鸿鹄基金三期将投资并长期持有公司治理良好、经营运作稳健、股息相对稳定、股票流动性相对较好,且具备良好回报的大盘蓝筹公司股票。
“搭便车”。
中小险企参与试点新模式。
和前两批相比,第三批试点将出现私募基金管理人与出资人来自不同险资系统的新情况,即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第三方保险资金。据了解,上述多家中小险企意向投资的鸿鹄基金三期的管理人为国丰兴华,国丰兴华由国寿资产和新华资产共同出资成立。
此前,无论是第一批中国人寿与新华保险,还是第二批试点保险公司,均为相关险企联动同一系统内保险资管公司设立私募证券基金,如泰康人寿和泰康资产、太保寿险和太保资产、阳光人寿和阳光资产等。第三批试点出现险资私募基金跨系统募资的新模式,有多重原因。
一方面,多家中小保险公司旗下没有保险资管公司,因此希望在其他保险资管公司发起设立的私募基金“搭便车”,进而享受到长期投资改革试点的政策。
另一方面,有部分中小险企虽然有系统内保险资管公司,但认为专门成立私募基金公司并管理资金的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倾向于投资既有保险系管理人的私募证券基金。
业内人士分析,由于险资开展长期投资处于试点阶段,监管部门在保险公司资格审查上相当严格,险企本身资质要过硬,对于中小险企而言,“搭便车”方式或有利于提高参与试点的效率和成功率。
对于保险资管公司而言,则迎来了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管理第三方资金的业务新机遇。
三批增量资金渐次落地。
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指的是保险公司出资设立私募证券基金,主要投向二级市场股票,并长期持有。待第三批600亿元批复后,险资长期投资试点规模将增至2220亿元。
2024年,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作为首批试点机构,设立规模500亿元的公司制基金,今年3月初500亿元已悉数投资落地。第二批获批试点的保险公司有8家,规模合计1120亿元,目前多家机构取得进展,推进私募证券基金设立及投资工作。
据证券时报记者此前采访了解,保险机构积极参与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一方面,是落实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要求;另一方面,长期投资试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险资入市投资的堵点卡点。试点权益法核算、OCI(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资产计量等会计计量方式,有助于降低权益市场波动对保险公司利润表的影响。
研究机构认为,在缓解保险公司利润波动的同时,长期投资试点有助于保险公司提升权益投资并实现长期投资,发挥保险资金的市场稳定器作用,有利于资本市场稳健运行,实现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73 原标题:险资长期投资试点扩围 中小险企将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