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0 万亿元 信托资金涌向证券市场及AI能否替代行研?2025全国大学生行研大
信托业再度进入高速发展期,此次的“主角”是证券类信托。中国信托业协会近日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信托业发展评析》显示,截至2024年末,信托业规模逼近30万亿元,同比增长超20%。从资金信托投向来看,投向证券市场的资金信托是行业增长的“主力军”,截至2024年末,资金信托投向证券市场(含股票、基金、债券)规模超10万亿元,占比接近50%。
业内人士认为,在监管政策引导下,信托公司积极转型。伴随着信托公司进一步提升主动管理能力,资本市场结构性机会涌现,证券类信托规模增长有望持续加速,证券市场将迎来更多长线资金。
行业规模逼近30万亿元。
中国信托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信托资产规模达到29。56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加5。64万亿元,增幅达23。58%。
拉长时间线来看,信托业当前无疑处于又一个高速发展期。
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信托资产规模仅为3。04万亿元,在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2017年信托业规模升至26。25万亿元。然而,行业规模的狂飙也带来了主动管理能力欠缺、“资金池”等行业问题。在资管新规指引下,信托业步入转型期,2018年至2020年信托资产规模渐次回落,一度收缩至20。49万亿元。
近年来,信托业转型效果逐步显现,2022年底和2023年底的信托资产规模分别为21。14万亿元和23。92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87%和13。15%;2024年6月末,信托资产规模快速增至27万亿元。
“2024年末信托资产规模接近30万亿元,是信托业在实施‘三分类’业务转型后资产规模的显著变化,也是信托业顺应市场需求变化而作出的积极调整。”复旦大学信托研究中心主任殷醒民表示,在“三分类”格局下,信托业正从传统的非标融资业务,向更加多元化和专业化的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并重的业务模式转型。
信托资金向证券市场“搬家”!
从资金投向来看,越来越多信托资金涌向证券市场。
数据显示,2024年末资金信托投向证券市场(含股票、基金、债券)规模合计为10。27万亿元,比2023年末的6。6万亿元增长3。67万亿元,增幅高达55。61%。与此同时,截至2024年末,资金信托投向证券市场的占比为46。17%,成为资金信托投向最大比例的领域,其中投向股票和基金的资金数额为1。12万亿元,占资金信托总规模的5。04%。
“越来越多信托资金向证券市场‘搬家’。在监管引导下,以证券市场为主要投向的标品业务迎来快速发展,各家公司将其作为转型的重要发力方向。此外,债券市场的强势表现,吸引了大量信托资金涌入。”一位资深信托研究员表示。
今年以来,信托资金仍在持续涌入证券市场,而且权益类资产愈发受青睐。
用益信托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标品信托成立数量为3053款,环比增加1。46%。其中,固收类产品成立数量环比小幅下降,但混合类及权益类产品的成立数量环比增加122%和51。47%。
主动管理能力仍待提升。
在业内人士看来,伴随着信托业转型步入深水区,居民财富向证券市场“搬家”,信托资金入市是大势所趋。未来,信托公司亟须加强主动管理能力,成为证券市场的重要机构力量。
信托业协会调研数据显示,在2024年55家信托公司的权益类信托计划规模中,FOF(基金中基金)和MOM(管理人中管理人)类型规模有所增长,其他类型则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近年来,由于房地产的投资属性逐渐弱化,无风险收益率震荡下行,投资者对于债券和权益类资产的配置需求显著提升,但大多数信托公司在标品业务的人才、公司架构、激励机制和运作系统等方面,亟待‘补课’,所以当前行业中的权益类信托仍以FOF和MOM为主。”一位资深信托业人士直言。
上海证券报记者马嘉悦。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
责任编辑:126 原标题:超10 万亿元 信托资金涌向证券市场。
当生成式AI技术以指数级速度渗透至各领域,一场关于“人类专业能力是否会被机器取代”的讨论正在各行各业激烈展开。
近日,由一家拥有超60余年历史、深耕行业研究的全球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与高顿教育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预见未来行研大赛」在上海模速空间落下帷幕。大赛以“携手AI·预见未来”为主题,参赛者在一轮轮的比赛角逐中,直观解答了AI对于目前行研工作的意义。
据悉,此次比赛吸引了全国400余所高校、2000余支队伍参加,历经近两个月的突围,最终由中山大学“豆包说我队”(成员:梁晨、黄雅茹、崔子昂、袁嘉烨)夺得冠军。
冠军队伍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AI对于行业研究有“革命性作用”,但AI在行业分析时也“存在诸多局限性”。
“AI+行研”的局限性与矛盾。
此次大赛是如何与AI做结合的?
沙利文大中华区主管合伙人兼总裁王晨晖介绍称,本次大赛恰逢AI应用的爆发期,因此他们“在赛制设计中充分融入了相关元素,引导学生在行业研究的基础上结合AI技术完成一系列任务。”。
公开资料显示,此次大赛将AI工具深度嵌入研报撰写、知识库搭建、现场答辩全流程。初赛阶段,参赛者需运用头豹AI研报系统完成行业定义、产业链分析、市场规模测算等8大模块的研报撰写;复赛环节则要求基于秘塔平台构建行业专有知识库,打造具备实时问答和投资分析能力的“行研专家”智能体;决赛现场,选手需通过AI智能体演示与人工路演结合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
王晨晖以复赛环节举例称,赛事会要求参赛者围绕所研究的行业搭建一个可溯源的专家问答知识库。评委们希望他们不是简单的将大量原始资料堆砌并导入智能体中,而是对信息进行加工、清洗和结构化处理,使其更具价值与系统性,并有效整合到知识库中。
冠军队伍“豆包说我队”正是如此实践。
成员黄雅茹以其研究的智能穿戴设备行业举例称,他们的队伍开创性地采用“AI辅助+人工研判”的融合模式,AI工具主要承担三大职能:一是通过Python爬虫实时抓取电商平台销售数据,二是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10万+”条用户评论生成需求图谱,三是基于机器学习预测未来技术演进路径。
黄雅茹表示,这些技术手段将他们队伍的数据收集效率提升了5倍,从而让他们有更多精力聚焦深度分析。
不过,AI也并非“全知全能”。
成员袁嘉烨就发现了AI在行业分析时的诸多局限性。她举例称,AI在搜索资料时,“虚假、编造、不准确的情况屡见不鲜”,其数据来源的繁杂与质量把控的缺失进一步加剧了资料的不可靠性,需要团队成员进行多方对比与核实。
再者,面对突发变量,“AI 更是暴露出严重短板”。她表示,当未被历史数据涵盖的突发情况出现时,AI无法及时有效纳入新信息,快速调整分析方向与框架。这使得 AI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难以敏锐捕捉行业动态变化。而这个时候,人类就能“凭借对市场的实时跟踪与经验判断,迅速做出反应,修正分析路径。”。
黄雅茹也发现了使用AI工具的两个突出矛盾。其一是AI的量化结论与市场真实情况存在偏差。例如,算法显示消费者最关注续航能力,但他们通过线下访谈却发现,设计时尚度才是购买关键因素。为此,他们建立了“双轨验证机制”:所有AI产出必须匹配至少一名队员的复核。
其二是数据呈现的专业性与易懂性的平衡,即AI输出内容不会考虑受众的接受度。为此,他们在决赛汇报的时候,选择由AI生成基础可视化图表,经人工优化叙事逻辑,确保专业观众和评委都能清晰理解。
在黄雅茹看来,这种数智化与人性化的有机结合,或许也是他们报告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晨晖对冠军队伍的看法表达了认可,他表示,“行业研究与AI技术的融合,不应只是将研究任务全盘交给AI完成,而是应充分发挥AI高效率、系统性强的优势,同时结合人的经验与专业判断,实现人机协同的最大效能。”。
此外,王晨晖认为,未来的“AI+行业研究”,将从以人为主导,逐步过渡到人机协作,最终实现由机器承担约70%的重复性、繁琐性工作,再由人来完成总结、提炼与方向把握。
行研大赛重构人才能力图谱。
为什么要举办行研大赛?
在王晨晖看来,“行业研究不应仅是金融、经济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应成为各专业学生都具备的一项基础素养和综合能力。”而行业研究大赛,也能启发参赛者对职业发展的思考,加深对自身专业的理解,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据悉,此次行研大赛的参赛者约有30%来自理工科等其他专业领域,超过90%为大一、大二的学生,参赛选手愈发多元化。
决赛评审团则由沙利文资深专家、高校导师、企业代表等组成。在决赛评分标准的设计上,赛事主办方特别重视团队的协作能力与表达沟通能力。王晨晖认为,在AI日益替代事务性、重复性工作的背景下,未来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应更具备人际沟通、组织协调等综合素质与软实力。
冠军队伍的成员对此次大赛也表达了高度认可。
袁嘉烨表示,行研大赛“兼顾创新与务实”,类似于一场“沉浸式的行业实践”。崔子昂表示,大赛中收集的前沿行业数据和案例也能融入日常学习和研究,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大赛中运用的 AI 数据分析模型和方法,也能推广到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中,提高研究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黄雅茹更是坦诚道,备赛过程中整个团队“熬夜打磨模型、争论分析逻辑、反复演练答辩,每一步都充满挑战。”被评为宣告夺冠之时,他们“最强烈的感受不是单纯的喜悦,而是一种‘被认可’的踏实——我们的报告不仅是一份简单的作品,更是能经得起行业专家审视的专业成果。”。
(文章来源:时代周报)。
责任编辑:137 原标题:AI能否替代行研?2025全国大学生行研大赛冠军:目前还存在诸多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