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正在逃离上海!这事怪不了任何人,577万老人换谁也顶不住及麦草、蓝藻、光伏
什么时候上海这个城市居然不吃香了,这些年轻人都在极力逃离这座城市。
不仅如此,年轻人减少的同时,老年人的数量急速上升,光60岁以上的人就已经快到600万。
明明是国际化的大都市,为什么年轻这么嫌弃它,上海的老人数量又为何增多呢?如果继续下去,上海未来会变成怎样?
上海曾经是无数年轻人眼里闪着金光的梦想之地,但如今你仔细看数据会发现,青年人口真的在悄悄流失。
2022年底全城14到35岁的青年有722万,虽然听着挺多的,可这数字跟坐滑梯似的,连着好几年往下掉,占总人口的比例也从三成缩水到29%。
更要命的是,这七百多万里有471万是沪漂,八成挤在出租屋里过日子,甚至都没敢动一丁点买房的念头。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有很多,第一个原因就是房租的问题。
想想看,每个月工资到手还没焐热呢,房租就先划走一大块。
毕竟作为中国的发达城市,上海的房租高的吓人。
每平米月租要111块4毛4!按人均租37平米的小窝算,一个月光房租就得掏4170块。
可当年上海打工人平均月薪才1万2出头,这意味着啥?三分之一的工资得乖乖交给房东!
这还没算吃饭、交通、社交等需要花的钱,所以来上海奋斗的人,除非是高管,否则根本攒不下多少钱。
年轻人不是超人,这样的压力下,谁扛得住几年?
而且不少人大代表调研发现,从毕业到35岁这关键十年里,年轻人要经历从“一张床”到“一间房”再到“一套房”的过渡,可现有政策多是“碎片化”的,板块之间衔接不上。
补贴和优惠经常偏向“有点家底”的人,普通打工青年拼尽全力也攒不下首付。
刚来上海找工作的小年轻更惨,7到14天的短期落脚点难找,酒店贵、住宅不让短租,还没开始奋斗呢,心就凉了半截。
除了“住不起”,“干不好”也成了年轻人心里的一根刺。
上海这几年铆足劲儿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这些硬核科技赛道,可人才市场却闹起了";结构性饥荒";。
就拿芯片行业来说,全国范围内缺口高达30万,上海独占三分之一。
更急人的是人工智能领域,到2025年整个行业要嗷嗷待哺等40万人才,现在既缺能带队攻关的大科学家,也缺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跨界高手。
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和企业要的人才,就像两条平行线,看着都在一个城市,就是搭不上线。
问题出在哪?教材老化、课堂脱离现实是硬伤。
翻开上海高校2023年的教材清单,两成书架上躺着的还是十年前的";老古董";,有些甚至能追溯到二十年前!
企业主们直摇头:招来的应届生看着履历光鲜,真上手干活就露怯,实战经验少得可怜。
校企合作这事儿更尴尬。
企业算盘打得精:费老鼻子劲培养人,翅膀硬了说不定就飞了,这不白忙活吗?
政策这边也没给够甜头,企业自然没动力当活雷锋。
年轻人满怀热情学了四年,结果发现学的知识过时了,你说憋屈不憋屈?
与之相反的是,上海的老年人数量却在逐渐上升。
“三人行,必有一老”——这话在上海街头,早不是夸张的玩笑,而是扎扎实实过了八年的日常现实。
你随便在哪个社区走一圈,晨练的、买菜的大多是银发族。
截至2023年,户籍人口里每三个人就有一个是银发族,60岁以上老人达568万,占比蹿到37。4%。
更扎心的是,80岁以上的";老老人";超过81万,这数字还在蹭蹭往上涨。
这座城市,比全国早“老”了21年,如今更是成了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上海人活得长了是好事,但人均寿命延长遇上“少子化”,人口结构的天平就明显倾斜了。
2023年,上海姑娘们平均到31。66岁才敢生头胎,生育率直接跌到0。62,比韩国这个全球垫底选手还要惨!
更要命的是独生子女这代人,小两口要同时伺候四位老人,中间还夹着个吞金兽,这";4+2+1";的家庭结构,压力简直能压垮骆驼!
上海早就定下了";9073";养老计划——九成老人居家养老,7%靠社区日托,3%住养老院。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全市养老床位17。6万张听着不少,但高端养老院排队能排到三年后,普通养老院都没人去。
为啥?
优质养老院集中在市区,收费高、排队久;郊区位置偏、配套弱,老人不愿去,家属不放心。
再说了,社区服务也面临“碎片化”尴尬。
上海有些社区养老服务点简直就是折腾老年人,助餐点和日托所被放在旮旯里,老人想吃顿热乎饭得跑东边,看个小毛病得奔西边,一天下来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赶路上了。
徐汇区实打实调研过,这种零敲碎打的服务设施,只有不到三成的老人愿意光顾。
除了这个原因外,谁照顾老人成了大问题。
先说人:全上海撑死7万护理员,八成手里攥着证,可队伍老得能申请老年卡了:77%超过50岁,86%只有初中文凭。
给失能老人翻身擦背这些重体力活,全压在这些";银发护工";肩上。
更扎心的是工资单:月收入普遍四五千,在魔都连房租都够呛。
年轻人但凡有别的出路,谁愿意干这又脏又累的活?
结果就整出个魔幻现实:养老院里60岁护工照顾80岁老人,那场景想想就恐怖。
虽然现在上海考虑以后慢慢提高人数,即使在2027年真能凑够8万护理员,持证上岗的能到九成,可要是不把工资条和面子工程搞上去,照样没人愿意干这行当。
最后一个压力,就是经济和社会保障了。
2023年最新数据显示,上海每1。4个上班族就得养活一个60岁以上的老人,这压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全市467万老人每月银行卡准时到账5470元,光是老年综合津贴全年就发出去70个亿!
可怕的是,随着八旬高龄老人越来越多,医疗费和长期护理保险的账单还会越摞越高,以后还不知道要花多少。
如果真的不再做点什么,长久下去上海的压力可想而知。
在荒漠化防治的实践中。
各地因地制宜。
创新探索出一系列。
特色鲜明的治沙模式。
从“以路治沙”形成的生态廊道。
到东部沙地“二六二”打造的生态体系。
这些治理方案。
既体现了科学性。
又兼具实用性。
如今,治沙“法宝”还在继续丰富?。
不断助力黄沙变绿洲?。
一起去盘点这些治沙方式。
看它们如何重塑沙地!
视频加载中。。?。
第一式 草格“固沙阵”。
以麦草为剑、沙地为盘。
纵横交错布下“草方格”。
此阵可降风速七成。
迟滞流沙脚步。
第二式 机械“织网手”。
“刷状网绳沙障”由机器编织!
效率倍增 远超人力!
其覆盖沙丘后。
似天罗地网。
固沙六年不腐。
第三式 灌草“阻沙腿”。
植梭梭、柠条等灌草为障?。
层层设卡阻沙。
构筑立体防线。
因灌丛根茎交错!
沙粒遇之则沉积。
第四式 蓝藻“易容术”。
洒人工蓝藻液于沙面。
三年可结“生物铁布衫”。
速成天然土壤结皮!
较自然演化快10倍。
第五式 光伏“锁沙阵”。
光伏阵列 以光锁沙。
降风速 定流沙!
可减三成蒸发量?。
板上可发电、板下种养殖?。
既治沙又增收。
终极大招 综合防治。
集封育、飞播、造林于一体!
锁边、扩边、织网。
数十年磨一剑。
逼退沙尘千里。
………?。
治沙之术众多 贵在因地制宜。
共筑绿色长城 守护祖国北疆?。
责任编辑:朱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