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次付费必死?这家健身房用16字方针年入10亿,撕开行业潜规则及和老板反目成仇,
“游泳健身了解一下”—— 这句曾让无数人避之不及的推销话术,道破了传统健身房的生存逻辑:靠年卡圈钱,赚的是 “不来锻炼的人的钱”。
但2014年一家叫超级猩猩的健身品牌横空出世,用 “按次付费、不办年卡、专业教练、没有推销”16字口号,撕开了行业的遮羞布。
当所有人都说 “按次付费的健身一定会死”,这家公司如何用10年时间颠覆千亿市场?
打破 “懒人经济”:当健身行业不再赚 “不来人的钱”
传统健身房的盈利模式藏着一个悖论:会员出勤率越高,器材损耗越快,场地压力越大,利润反而越低。
于是行业形成潜规则:用低价年卡吸引用户办卡,再靠推销私教课盈利,真正赚钱的是 “那些不来健身的人”。数据显示,传统健身房会员年出勤率不足30%,年卡本质成了 “智商税”。
超级猩猩创始人跳跳曾是10年健身房年卡用户,深受其苦:“出差、换工作导致年卡浪费,销售不停推销让人反感,教练水平参差不齐。”。
作为资深用户,她发现行业痛点的本质:健身行业不该赚 “懒人的钱”,而应靠服务 “真正来锻炼的人” 盈利。
这种反常识的逻辑遭到行业集体质疑:“按次付费连租金都赚不回来”“没有年卡兜底,现金流会断裂”“用户不会为单次体验付高价”。但跳跳团队不信邪:“如果一个生意只能靠用户不来赚钱,说明它根本没有价值。”。
从集装箱健身舱到团课革命
集装箱里的 “不可能实验”。
2014年,超级猩猩的第一个 “产品” 是深圳街头的集装箱健身舱:24小时无人值守,扫码开锁,按次付费。这个投入近100万的 “铁盒子” 里只有两台跑步机和简单器械,却承载着颠覆行业的野心。
现实给了团队沉重一击:开业首日零用户,首月客流不足百人。“当时我们扮成用户在舱内跑步,假装有人气。” 跳跳回忆,最艰难时账上只剩6万元,团队甚至讨论散伙。
但他们坚持一个信念:不是按次付费模式不行,而是缺少核心价值:传统健身舱缺少教练指导,沦为 “无人问津的铁盒子”。
团课教室的 “人次革命”。
痛定思痛后,团队发现一个被忽视的真相:健身房里操课教室的使用效率最高,团课用户粘性远超器械区。
2015年,超级猩猩转型做团课,提出标志性的16字方针:“按次付费、不办年卡、专业教练、没有推销”。
首店选在深圳180平米的场地,没有淋浴,只有一个操课教室,单节课定价45元。“同行都等着看笑话,说我们连淋浴都没有,怎么跟年卡健身房竞争。”。
但意想不到的是,4个月后单店盈利超预期,14节课从早排到晚,周五22!30的课需定闹钟抢位。
重新定义教练价值?。
传统健身房里,教练被视为 “销售工具”,流动性高达 40%-60%。超级猩猩反其道而行:把教练放在商业模型的核心,投入千万培训体系,开发 “教练职业发展四通道”(研发者、职业教练、培训师、管理者)。
如今超级猩猩1300多名教练中,资深者月薪达6万,甚至成为公司管理合伙人。“我们的教练流失率仅2%,因为在这里,他们被当作专业人士而非销售。”。
跳跳指出,当教练不再靠推销赚钱,用户体验自然提升,形成 “好教练吸引好用户” 的正循环。
从 “割韭菜” 到 “种庄稼”
“高翻台率” 替代 “高客单价”。
传统健身房靠年卡一次性收割数千元,超级猩猩则靠 “高频次、低单价” 盈利。单店日均14节课,满座率超70%即可盈亏平衡,这种 “健身房里的海底捞” 模式,让180平米的小店年坪效达传统健身房的3倍。
用 “情绪价值” 替代 “硬件堆砌”。
当同行比拼泳池、器械数量时,超级猩猩把钱花在 “看不见的地方”:夜店级灯光音响、自研课程体系、教练培训。
“我们卖的不是健身服务,而是‘让用户闪闪发光’的情绪体验。” 跳跳举例,自研课程《战绳》将国外私教工具转化为团课,成为现象级产品。
“轻资产” 对抗 “重运营”!
传统健身房动辄数千平米,装修投入数百万,超级猩猩单店平均180平米,初始投入100万,3个月即可回本。这种轻资产模式让其在9个城市快速布局245家店,会员规模达300万,2023年营收突破10亿元。
当 “反套路” 成为新规则!
超级猩猩的崛起像一条鲶鱼,搅动了死水般的健身行业!
价格透明化:传统健身房年卡从数千元降至千元以下,部分品牌推出次卡。
教练职业化:行业开始重视教练培训,跳槽率下降,专业度提升。
模式多元化:乐刻、Keep 等品牌跟进按次付费,健身舱、瑜伽工作室等细分业态涌现。
“10年前说要做世界级健身品牌,会被嘲笑‘不自量力’。” 跳跳坦言,如今超级猩猩已成为 “中国智造” 的样本,自研课程输出至马来西亚,海外同行惊叹于 “中国教练的学习能力和课程研发速度”。
当品牌扩张至245家店,新的挑战浮现。教练产能瓶颈:优质教练培养速度跟不上开店节奏;体验标准化:如何保证不同城市门店的服务一致性;全球化探索:海外市场是否复制中国模式。
跳跳给出的答案是 “做酷而美的公司”:“我们不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把盈利投入研发和教练培养。世界级品牌的前提是‘站着赚钱’,既要有商业成功,也要坚守价值初心。”!
超级猩猩的10年,是用理想主义对抗行业潜规则的10年。当所有人都说 “按次付费会死”,他们用集装箱里的坚持、团课教室的革命、教练价值的重塑,证明了一个真理:商业的本质不是套路用户,而是创造真正的价值。
如今走在城市街头,“游泳健身了解一下” 的吆喝声依旧存在,但更多人开始追问:“有按次付费的课吗?” 这或许就是超级猩猩们留给行业的最大遗产。让健身回归健身本身,让商业回归用户价值。
#财经##商业大事议##超级猩猩##全民健身##运动##健身房#。
李雪琴的前合伙人谢田飞实名控诉李雪琴拖欠欠款、转移公司资产。
谢田飞发的长文内容很多,总结重点,两个人此前合作公司“北京十斤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该公司注销后,两人就开启了长达三年的诉讼过程。
据谢田飞透露,公司注销后剩余资产分配金额为1100余万元,其中他应得金额330余万元,但仅收到140万元,尚有190万元未收到。
此外谢田飞质疑两家子公司账务异常,指出李雪琴将公司购置的两辆汽车以极低价格出售给父母,并转移巨额公司欠款给个人和不明公司账户,疑似转移公司资产,目前双方官司陷入僵局,谢田飞此番高调公开双方纠纷,应该是想利用舆论施压,争取自己的权益。
双方欠款纠纷、到底李雪琴该不该给谢田飞补足金额,以及公司财务处理是否合法合规,这些目前没有结论,要等法院判决,在此不做讨论。让我惊讶的是,当时刚刚走红的李雪琴,竟然就赚那么多钱,难怪人人都想当明星。
通过谢田飞对公司财务状况的披露,不难计算李雪琴走红两年的收入。
回顾李雪琴的发展路径,她2019年通过和郭艾伦、李彦宏等人的互动走红,成为网络红人。十斤文化传媒2019年6月成立,到2022年6月注销,满打满算三年的时间,而成为网红的李雪琴,前面都是小打小闹,真正开启演艺圈的事业是2022年7月份《脱口秀大会》第三季开播。也就是说,这家公司注销之前,李雪琴赚了两年“好钱”。
这期间,有了《脱口秀大会》这块跳板,李雪琴够到了《令人心动的offer》《天天向上》《百变大咖秀》《向往的生活》《跨界喜剧王》《五十公里桃花坞》《拜托了冰箱》《毛雪汪》《开播!情景喜剧》等节目,成为名副其实的综艺咖,各种代言、商务也多了起来。
明星参加综艺出场费都不高,李雪琴只会更低,但综艺可以维持自己的热度和曝光率,从而挣其他活动的出场费和广告费,那李雪琴挣了多少呢?
回到谢田飞拉的“清单”。
到十斤文化注销,公司清算出来的金额1100万。
列出来的两辆车购买费用136万。
转给与公司无关“个人”的金额600万。
子公司B转入某财务公司的金额1400余万。
不算公司期间两个人的工资、分红,仅这些清算金额和支出,就高达3236万!假设李雪琴依法纳税,加上差不多30%的个人所得税,李雪琴的税前收入少说也有4500万。
这是从李雪琴走红开始,到公司注销期间两年的收入,平均一年就有2000多万。
时至今日,李雪琴更火了,综艺、代言不断,一只脚也迈进了影视圈,《保你平安》之后,李雪琴参演的电影多达10部,其中不乏《热辣滚烫》这样的爆款,还有《飞行家》这样的待映作品;电视剧则有《故乡,别来无恙》《折腰》这样的热播爆款,至此,李雪琴已经完全摆脱了网红的身份,成了可以和一线明星平起平坐的大咖。
当初共患难的好战友反目成仇,谢田飞和李雪琴对簿公堂令人唏嘘。
但现实就是这么讽刺,当初谢田飞是李雪琴的老板,拉着她一起成立公司,把她捧红,但如今在网上怨声载道,谢田飞成了妥妥的弱势群体。
有了经济纠纷,双方已经彻底撕破脸,但李雪琴根本不会亲自上阵和谢田飞掰扯,她有足够的实力雇最好的律师团队,陪谢田飞慢慢玩,笑到最后的,肯定还是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