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暴跌22%!美联储降息不急,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血雨腥风及美国人自己不吃,来中国
金价油价双双重挫:美联储鹰派立场下的大宗商品熊市?
2025年6月24日,纽约商品交易所的交易屏幕上,红色数字格外刺眼——WTI原油主力合约单日暴跌5。2%,收于66。35美元/桶,较年初高点下跌22%;伦敦金现价格虽微涨0。02%至3344。91美元/盎司,但月内跌幅已达4。7%,年内累计下跌12%。这场席卷大宗商品市场的";红色风暴";,背后是美联储鹰派货币政策、全球需求疲软与供应过剩的三重绞杀。当鲍威尔在国会听证会上重申";降息不急";,当OPEC+减产未能提振油价,投资者不禁要问:这轮跌势何时休?
货币政策定调:高利率压垮非收益资产
美联储的鹰派立场成为压垮金价的";最后一根稻草";。6月24日,鲍威尔在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作证时强调:";当前通胀距离2%目标仍有距离,货币政策需要保持足够限制性。";这番表态彻底粉碎了市场对9月降息的幻想,CME FedWatch工具显示,交易员将首次降息预期推迟至2026年1月,概率高达68%。利率期货市场数据显示,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应声突破4。3%,创2024年11月以来新高,而黄金作为零息资产,其持有成本持续上升,导致COMEX黄金期货非商业净多头头寸一周减少18%。
美元指数的强势反弹进一步加剧了跌势。衡量美元对一篮子货币的DXY指数本周上涨1。2%至105。8,创下三个月新高。";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普遍承压,黄金尤为明显,";高盛大宗商品策略师Jeff Currie在报告中指出,";每上涨1%的美元指数,通常导致金价下跌0。8%。";这种联动效应在技术面破位后被放大——伦敦金现跌破关键支撑位3400美元/盎司后,触发算法交易止损盘,单日成交量激增30%至280万手。
供需失衡:原油市场的";囚徒困境";
与黄金受单一因素主导不同,原油价格下跌是供需双重利空的结果。OPEC+在6月会议上宣布维持现有减产规模,沙特甚至承诺7月自愿额外减产100万桶/日,但市场反应冷淡。原因在于,美国页岩油产量持续创新高——EIA数据显示,美国原油日产量稳定在1320万桶,较去年增加80万桶;同时,6月21日当周商业原油库存意外增加450万桶,远超预期的减少150万桶,炼厂开工率下降1。2个百分点至86。5%,反映终端需求疲软。
需求端的担忧更为致命。国际能源署(IEA)将2025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长预期从120万桶/日下调至100万桶/日,理由是";全球制造业PMI连续三个月低于荣枯线,中国炼油厂进口量环比下降5%";。欧洲经济数据尤为惨淡,欧元区6月制造业PMI跌至45。8,创37个月新低,加剧了市场对能源消费的担忧。";OPEC+的减产努力正被需求萎缩抵消,";摩根士丹利分析师Martijn Rats评论道,";当前市场处于';囚徒困境';——产油国越减产,越激励美国页岩油增产。"?。
市场情绪与结构性支撑
尽管短期跌势凶猛,但市场并非一片绝望。世界黄金协会最新报告显示,95%受访央行计划未来12个月继续增持黄金,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央行尤为积极,1-5月全球央行净购金达420吨,创同期新高。SPDR黄金ETF持仓也出现积极信号,截至6月20日当周净增持12。33吨至950。24吨,显示机构投资者开始逢低布局。
技术面超卖也孕育反弹可能。黄金RSI指标跌至32,接近30的超卖阈值;WTI原油RSI更低至28,历史数据显示,当原油RSI低于30时,未来一个月出现5%以上反弹的概率达72%。";当前价格已反映大部分利空,";花旗集团大宗商品策略主管Ed Morse表示,";若美联储释放鸽派信号或地缘政治恶化,可能触发空头回补。"!
未来展望:政策与需求的角力
短期内,市场焦点仍将集中在美联储政策路径和全球经济数据。7月FOMC会议点阵图、美国非农就业数据以及欧元区CPI将成为关键催化剂。若美国核心PCE通胀进一步回落至2。5%以下,可能软化美联储立场;反之,若经济数据持续强劲,金价油价可能测试更低支撑位——黄金下看3200美元/盎司,原油或触及60美元心理关口。
中长期来看,结构性因素仍支撑大宗商品。全球央行持续购金、地缘政治风险(如中东局势、俄乌冲突)、能源转型中的原油供应收缩预期,都可能在未来6-12个月逆转当前跌势。正如世界黄金协会负责人樊少凯所言:";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黄金的战略价值只会增强。"!
当纽约收盘钟声响起,交易员们盯着屏幕上的K线图陷入沉思。这场由货币政策主导的大宗商品熊市,究竟是趋势反转的开始,还是牛市回调的尾声?或许正如一位资深交易员的感叹:";在美联储转向之前,任何反弹都只是熊市中的浪花。";对于投资者而言,此刻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辨别信号与噪音的智慧。
文 空纸。
编辑 空纸?。
前言!
曾几何时,哈根达斯在中国是“高级”的代名词。那一球售价高达数十元的冰淇淋,不仅代表着品质和口感,更是一种社交货币,是“爱她就带她去哈根达斯”时代的消费情怀。然而,市场风云变幻,这个曾经辉煌的“冰淇淋奢侈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高价策略失效、消费理念更替、新兴品牌迅速崛起……种种变化将哈根达斯推入了困境。
最近,母公司通用磨坊被曝计划出售其在中国的门店业务,引发业内对其未来命运的关注。这场“爱马仕的陨落”,不仅是一个品牌自身的转型困局,更是整个高端冰淇淋赛道在中国市场剧变的缩影。
哈根达斯如何征服中国市场。
1996年,哈根达斯以“全球最奢华冰淇淋”的形象进入中国市场。不同于其在美国本土以亲民形象走超市渠道的策略,在中国,它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高端定位。彼时中国人均收入较低,但人们对“舶来品”的憧憬使得这种高定价、低普及率的品牌反而显得独特且具有吸引力。
哈根达斯深谙中国消费者心理,在门店装修、品牌包装、广告文案上狠下功夫,提出了“爱她,就带她去哈根达斯”的经典口号,成功将一款普通冰淇淋打造成奢华约会场所的象征。同时,它也积极拓展“节日经济”,推出冰淇淋月饼、冰淇淋蛋糕等高附加值产品,搭上了中国经济腾飞与中产崛起的快车。
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5年,哈根达斯在中国的销售额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3%。其门店遍布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商圈与高端写字楼,线上线下渠道联动,酒店与定制市场也不断扩大,在短时间内实现品牌声量与业绩双重爆发。
不仅如此,在当时新茶饮尚未崛起、本土高端品牌尚未成形的背景下,哈根达斯几乎占据了“高端冰淇淋”的全部认知。无论是情侣之间的甜蜜,还是商务场合的款待,哈根达斯都成为一种有社交象征意义的消费符号。
品牌神话的裂痕。
然而,这种光鲜亮丽的增长并未持续太久。进入2020年代,哈根达斯的神话开始出现裂痕。最直观的体现,便是其门店数量的急剧下滑。根据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年初,哈根达斯在中国的门店还有466家,但到6月中旬已缩减至385家,半年间关店超过80家。不少开业十年以上的老店也陆续歇业,例如北京国瑞城店、南京江宁万达门店等,皆因客流下降、利润不足而黯然退场。
背后的原因,绝非偶然。
中国消费者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剧烈变化。曾经被认为是“身份象征”的高价品牌,如今在年轻一代中逐渐失去吸引力。根据艾媒咨询数据,2025年愿意为单球超过20元冰淇淋买单的消费者占比仅为6。94%,而77。39%的人更倾向于选择价格在10元以内的产品。简而言之,质价比成为主流选择,过去那种用价格定义“高端”的模式,已经不再奏效。
市场竞争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近年来,以低糖、低脂、高蛋白为卖点的Gelato类冰淇淋迅速走红,2024年市场规模突破120亿元。同时,像“野人先生”、“波比艾斯”等国产品牌以更快的产品更新、更本土化的口味打动消费者,门店扩张迅猛,价格也更具吸引力。与此同时,新茶饮店和咖啡品牌如喜茶、奈雪、瑞幸等也在不断挤压冰淇淋的“休闲场景”生存空间。
哈根达斯自身的策略也出现滞后问题。在产品口味创新方面,数年无重大突破;品牌叙事依旧停留在上世纪末的情感营销风格,未能形成与年轻消费群体的深度链接;服务体验被诟病缺乏活力与个性,无法满足新世代对“沉浸式消费”、“社交分享”的期待。
更关键的是,其母公司通用磨坊也在战略调整中对中国市场表现出审慎态度。从近年来财报来看,哈根达斯在华净销售额从2019财年的8亿美元下滑至2024财年的7。3亿美元。董事长Jeff Harmening坦言,中国门店客流量下滑达双位数,固定成本高、毛利低,使得运营愈发艰难。而出售门店业务的传言,也从侧面印证了哈根达斯在中国市场的“阵地收缩”。
高端冰淇淋的未来。
面对下行趋势,哈根达斯并非坐以待毙,近年来其尝试从多个方向进行调整。例如,开始尝试与山姆会员店等渠道合作,推出189。9元任选10球的拼装活动;在部分城市推出9。9元外带咖啡等平价营销手段;同时也在社交媒体上加强互动,寻求拉近与年轻消费者的距离。
但这些动作更多属于战术层面,并未触及战略性转型的根本。行业专家指出,哈根达斯若想真正破局,必须进行深度的结构性调整。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就认为,中国高端餐饮品牌要想站稳市场,必须满足三大要素:健康价值、文化内涵与社交属性。而在这三点上,哈根达斯仍有明显短板。
当然,转型并非易事。整个高端冰淇淋行业都在经历结构调整。联合利华在2024年将旗下冰淇淋业务拆分为独立公司“梦龙冰淇淋公司”,目的也是为应对全球利润下滑的压力。数据显示,梦龙在2023年销量下滑6%,2024年进一步减少1%。可见,困境并非哈根达斯一家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面临的“消费认知重塑”。
结语。
哈根达斯在中国的沉浮,不仅是一家洋品牌的市场故事,更是消费趋势变迁下的经典样本。从“爱她就带她去哈根达斯”的浪漫情怀,到如今高价难卖、门店待售的尴尬现实,它的遭遇提醒着所有高端消费品:时代在变,用户在变,品牌也必须及时跟着变。那一球售价50元的冰淇淋,不再能承载曾经的美好幻想;真正能打动消费者的,是口味背后的文化,是价格背后的诚意,是品牌背后的共鸣。
未来的哈根达斯,或许不能再寄希望于单一的“奢侈定位”,而应借此转型窗口,走向更符合新生代消费逻辑的“亲民高端”。是卖掉门店轻装上阵,还是本土化深耕再搏一次,在这个充满变量的市场里,唯有不断变革,才能避免彻底被时代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