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万人离开吉林,29万人逃离湖南!人口大迁徙中,谁是最后赢家? ,听完娃哈哈老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结尾。
如今一场悄无声息的人口版图重组,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中国!
2024年,山东流失43万人,河南出走30万人,湖南减少29万人,吉林消失22。1万人口,这张省级“人口成绩单”背后,是中国人口流动方向的彻底转向。
与此同时,广东一年内涌入74万新居民,浙江、福建紧随其后,安徽从劳务输出大省逆袭为人口增长“黑马”,连偏远的贵州山区也因大数据中心吸引数万年轻人扎根。
曾经“孔雀东南飞”的单一流向已被打破,这场波及“中国三分之二省份”的人口迁徙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新划分着中国人口版图。
中国各省份人口版图重构
2021年,中国总人口达到历史峰值14。126亿后,增长曲线戛然而止,次年死亡人数首次超过出生人数,持续60年的人口正增长宣告终结。
真正的巨变发生在省际之间,2024年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20个出现常住人口下降,3个基本持平,仅8个维持增长。
在人口流失榜单上,山东以43万人的净减少位居全国首位,河南、湖南紧随其后,均减少约30万人。
东北的吉林一年内流失22。1万人,其下辖的8市1州无一幸免。
曾经的人口大省光环正在褪色,2001-2021年间,山东常住人口曾累计增长1172万,成为仅次于广东的亿级人口大省。
而河南更是长期占据全国劳务输出榜首,如今这些“山河四省”却集体陷入人口失血状态。
人口大迁徙背后的赢家
在这场人口大迁徙中,广东以年增74万人的成绩独占鳌头,这个“能生又会赚”的省份不仅保持全国最高生育热情,更以完善医保、低廉物价构筑起强大的民生引力。
长三角和珠三角仍是最大赢家,如今浙江11个地级市全部实现人口正增长,杭州四年新增65。9万人,宁波、温州紧随其后。
在深圳,一套“组合拳”政策让年轻人纷至沓来:研究生落户可领3万元补贴,应届生享受15天免费住宿,直到找到工作为止。
最令人意外的逆袭发生在中西部,安徽这个曾经的劳务输出大省,如今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实现华丽转身。
当蔚来合肥工厂投产、比亚迪产业链落地,仅2021-2023年汽车制造业就净增十万职工。车间灯火通明的背后,是年轻人用脚投票的务实选择。
贵州的转变更具戏剧性,2013年国家“东数西算”战略启动后,这个“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山区意外收获大数据产业红利。
中国移动、华为、苹果iCloud数据中心相继落户,十年间软件业务收入增长14倍,昔日的贫困山区,如今成为计算机人才争相奔赴的“西南硅谷”。
但几家欢喜几家忧,同样人口迁徙也给一些省份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部困局
与浙江全域开花的盛景不同,湖南上演着残酷的“省会通吃”。
2020-2024年间,长沙一枝独秀增长55。6万人,其余13个市州全线失守,衡阳、邵阳、永州均流失超20万人,满街湘菜馆和塑普口音的深圳,被戏称为“湖南人省外的省会”。
河南的困境更为深重,这个流出人口超1610万的省份,面临教育与产业的双重困局。
“600分在河南只能上一本,到省外能读211”的教育内卷,让无数家庭将“走出河南”视为目标,省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三甲医院集中在郑州、洛阳,县域医养服务覆盖率低,加速了人口外流。
山东的尴尬处境折射出经济结构的深层矛盾,作为GDP全国第三的经济大省,却是沿海地区中唯一的人口净流出省份。
9个地级市出现人口流失,菏泽年流出近百万,工资水平与消费能力的倒挂尤为突出,至于济南、青岛的薪资竞争力不足,而房价物价却向一线城市看齐。
吉林的危机更具典型性,2010年以来该省人口减少429万,吉林市从400万量级降至300万,辽源、白山已不足百万。
当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全国提前4年转负,一场自救行动在2025年拉开帷幕。
从城市到乡村的回归
人口流动呈现更复杂的图景,2024年全国农村回流人口达847万,同比增长23。6%,三类群体构成主力军。
应届毕业生首当其冲,2025年高校毕业生预计1158万创历史新高,而一线城市岗位增长率仅3。2%。
很多毕业生虽然能在大城市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考虑到房租、生活压力、稳定性等,很多人更愿意回到老家工作。
超龄农民工也被动回流,2024年建筑业用工需求下降11。2%,50岁以上农民工就业难度激增73。4%。
这场静默迁徙中,没有绝对的赢家与输家,长沙四年吸纳55。6万人,却难掩湖南其他城市的失血,贵州软件从业者四年增长68%,却面临留人难的烦恼。
人口流向的转变,本质是用脚投票的发展选择,当安徽的奇瑞生产线与贵州的华为数据中心取代富士康流水线,当深圳的15天免费住宿比北京的落户积分更实在,中国人口迁徙史已翻过“孔雀东南飞”的单一篇章。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2025。03。24《吉林省去年常住人口减少22万,未能保持人口净流入》。
每日经济新闻2025。04。17《城市24小时|东北三省,“减量”超80万人》。
中华网财经2025。07。12《中国三分之二的省,正在面临集体失血》!
有媒体采访到几位2000年前就入职娃哈哈的老员工,从他们的爆料中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些老员工的立场更倾向于杜建英,而非宗馥莉。
因为谈到杜建英,他们的反应都是相当平静的,且都习惯与默认了杜建英与宗庆后的关系。
就像其中一位员工说的那样,在很久之前内部就已经有了传闻,不过碍于宗庆后还在公司,内部员工都只是把这个八卦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从来不把他们这个关系摆到明面上。
老员工都这么盖章了,无疑不是在打脸拒绝认亲的宗馥莉。
拆台还只是第一招,第二招是这些老员工开始维护杜建英了。
首先,是大谈杜建英的功劳。
一位从大学毕业就进入娃哈哈公司的老员工表示,在外界宗庆后的功劳最大,但在背后杜建英的作用不容小觑。
因为在2000年甚至更早之前,杜建英就已经是公司的二把手,很多事情如果宗庆后不在,找她就能拍板。
她不光能做决策,对员工还很好,在她手底下干活时,哪怕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也能得到很多的关照与提携,稳定了员工们的心,坚固了整个团队。
老员工点到为止,言语中却肯定了杜建英的能力、权利与作用,接下来就是为其抱不平。
其次,是放大杜建英的委屈。
老员工透露杜建英与宗庆后在一起后,为了维护公司与宗庆后的形象,一直都没有对外公开关系,而是默默带孩子承受不见光的日子。
好不容易把儿子抚养成人有能力到娃哈哈公司了,却由于宗馥莉的不满与不承认而把对方挤走,得不到公司的实权更得不到宗庆后的关照。
不光孩子被挤走,连她名下的工厂也被逐渐掌握实权的宗馥莉停掉。
最后,是暗示宗馥莉的绝情。
员工表示杜建英与宗蕊(宗庆后的亲妹妹)共同创立了三捷公司,两人关系融洽。
也就是说,宗家人并非不认杜建英,只是宗馥莉不愿意面对,在公司内部会议上她从不跟杜建英同时出现。
甚至在2004年宗馥莉进入公司并进入权力的核心后,原本一直出现在公司内部通讯录上还挂着“总经办”能看到内部公文的杜建英,从2019年开始在通讯录上就看不到她名字了。
言外之意,就是宗馥莉针对杜建英。
有一说一,听完老员工们的爆料,不禁为宗馥莉捏把汗。
因为这些老员工们的立场已经很明显了,更倾向于杜建英,并且与对方保持联系,一致觉得宗馥莉把娃哈哈越做越差了。
在这个情形下,老员工们更加支持杜建英接手娃哈哈46%股份,认为她是公司元老,也有够强的经济实力。
不否认杜建英的功劳,没有她与宗庆后的打拼娃哈哈也不知会是什么样,但员工们口中的宗馥莉真就如此狭隘自私吗?
未必!
因为站在老员工的角度来看,宗馥莉的种种行为,只是不利于他们罢了。
宗庆后掌管娃哈哈时给老员工的福利之多,让一部分处在舒适区,哪怕不拼命工作也能轻轻松松养老。
可当宗馥莉掌权时,她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砍掉一部分年终奖,砍掉一部分有利待遇,同时换掉一大批老臣,提携一批年轻人进入决策圈。
这就让那些曾想着躺平混日子的老员工无法躺平,同时还缩减了薪资,自然是不乐意的。
在这个背景下,自然不会有老臣去力挺宗馥莉,而是转头为杜建英说话。
可以说宗馥莉大刀阔斧的改革比较犀利,但站在公司角度来看,留着这些思想依赖于宗庆后没有任何创新性的老员工,无疑是对公司的一种伤害。
公司想要更好地拥抱市场与年轻人,就应该有创新性,有自己的思想与审美。
只是,她的做法也带来了如今的局面,杜建英留下的亲信不少,对她来说无疑是一场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