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疯狂星期六”有多烧钱:美团单日补贴4亿 淘宝闪购超12亿及线下角力:中药企
7月5日起,美团、淘宝闪购等平台突然开启新一轮外卖大战。最近两个周六,两个平台均大规模发放“0元外卖”券、满减红包券来带动订单量增长。
界面新闻从知情人士处独家获悉,上周六(7月12日)美团的补贴额为3亿至4亿元,淘宝闪购的补贴额超过了12亿。最近两周,淘宝闪购的工作日补贴额则在单日4亿元左右。
界面就此向阿里美团方面求证,截至发稿未获回应。
虽然两个平台均通过发放优惠券带动订单增长,但发券的形式却有所不同。美团主要在最近两个周六发放茶饮、小吃等“0元外卖”券,而且部分优惠券为自提。此外,美团不同等级的会员所享受的权益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摊薄了成本。
据界面新闻了解,美团单日发放的免单券大约2000万单左右。其中,有超过1000万单用户在使用免单券后,仍然需要加购其他商品才能达到起送要求。而另外1000万自提订单,美团和商家以较低价格结算,也降低了补贴成本。
相比之下,淘宝闪购的优惠券均为外卖满减优惠券,其中包括“满18。8元减18。8元”“满28元减18。8元”“满20元减10元” 等大额满减券,用户只需支付较小的金额即可获得一单外卖。目前,淘宝闪购暂未支持用户下单后自提。
今年的外卖大战最初由京东挑起。4月10日,京东外卖上线百亿补贴,一些商家的补贴力度非常大,带动京东外卖日订单量在十几天内就达到了1000万单。
但自7月以来,随着淘宝闪购与美团的补贴大战开打,京东并未大力跟进。
界面新闻获悉,京东外卖自从百亿补贴上线之初,单日补贴额在2亿元左右,至今已补贴超百亿元,内部对于下一步怎么打还在举棋不定。
7月17日,京东方面向界面新闻表示,此次外卖“0元购”,“18-18”等外卖恶性补贴是严重内卷的表现,属于恶性竞争,京东完全没有参与。
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近日在接受《晚点》采访时也表示,美团在这轮外卖大战中是被动防守,他的态度也是不希望这样的非理性竞争继续。
相比之下,淘宝闪购对这轮外卖大战的态度更为积极,也有更大的野心。在发起这轮外卖大战之前,饿了么、飞猪合并入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阿里试图让淘天从电商平台走向大消费平台。
一位接近阿里的人士向界面新闻透露,今年618,淘宝天猫遭遇了抖音电商较大冲击,尤其是服装、美妆等原来的优势品类GMV出现下滑趋势。此次外卖大战在内部被认为是一次整合增长的关键战役。因此,非餐类即时零售、淘宝日活数目前是内部相对关注的指标。
过去,国内外卖的市场份额大约是美团占70%,饿了么30%。京东入场之后分走了一部分份额。
饿了么并入淘宝之后,淘宝闪购开始发力补贴又再让市场格局产生变化。从结果来看,京东的单量较峰值的2500万单有所回落,而淘宝闪购的单量一步步突破6000万单,正在不断逼近美团。
界面新闻从北京多个商圈的商家、骑手反馈来看,在日常淘宝闪购持续补贴的情况下,美团淘宝闪购的订单量也是旗鼓相当。
但随着美团开始反击,数据再度发生变化。美团在上周六的订单量突破了1。5亿,淘宝闪购则超过了8000万单。
在多位外卖行业从业者看来,目前各家的订单量都存在一些失真的情况,当下的订单量很难反应真实的竞争。
这场外卖大战如果还要持续下去,对美团和淘宝的资金、运营等方面能力都是非常大的考验。从资金规模上看,阿里账上有3600多亿元的现金储备,美团有1600多亿元现金储备,阿里有着较大的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即时零售、电商、AI多线作战的局面。从运营能力来看,美团过去在外卖商家、运力等方面能力的积累比阿里更深。
海豚社创始人、电商行业分析师李成东对界面新闻表示,如果只是单纯通过补贴而构建起外卖的竞争力,一旦补贴退潮,反而麻烦更大。
在他看来,外卖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多、快、省。其一是餐饮商家可选择的丰富性;其二是配送时效性,平台在30分钟内的妥投率,需要算法,也需要积累绝对密度的外卖骑手团队;其三是通过提升效率,来实现的低成本运营,让消费者能够省钱。
一位外卖行业从业者对界面新闻表示,外卖和电商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需要实现用户、商家和骑手的平衡,单独补贴哪一方都不行。而电商只要做好投流和转化,后端的商品产能和物流产能都足够支撑得住。
7月15日,美团对外公布战报时特意强调了全量配送订单平均送达时间为34分钟。其背后的意图也非常明显:向外界传递其运力能力足以支撑上亿规模的日订单量。相比之下,饿了么此前的订单规模没有这么大,骑手的规模短时间也很难匹配快速增长的订单。
从界面新闻对骑手和外卖站点的走访来看,美团骑手在最近两个周六的外卖大战中平均每个人多配送10单左右,运力能力还有提升的空间。但淘宝闪购在订单高峰时段出现了运力紧张、配送严重超时的情况。目前,淘宝闪购正在通过比美团更高的补贴大量招募骑手。
前述知情人士透露,“在过去两个周六,淘宝闪购一天对用户端的补贴在8亿元左右,其余补贴均花费在了运力等运营补贴上。”!
据界面新闻了解,淘宝闪购的短期目标是稳住8000万单,把能力补足之后再冲击更高目标。美团的目标则是一定要压住淘宝闪购,确保反超不会发生。
这场外卖攻防大战要持续到何时,以及未来走势如何,目前仍不明朗。一场战争难的从来不是怎么开始,而是如何结束。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责任编辑:6 原标题:【独家】外卖“疯狂星期六”有多烧钱:美团单日补贴4亿,淘宝闪购超12亿。
财联社7月18日讯(记者张良德梁祥才实习记者代嘉然)受行业政策、人口结构以及消费习惯的改变等影响,近两年,医药与大健康的线下渠道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连锁药店收缩门店数量并尝试转型“混业化”经营的同时,中成药生产企业为了拓展其大健康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强了线下门店的布局。
中国医药健康发展促进(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药配方颗粒行业联盟秘书长孙跃武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中药生产企业在近几年对大健康业务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一方面,药品准入难度提升,且集采、医保药品利润有所降低;另一方面,大健康产品类似快消类产品,市场化运作准入门槛较低。
而连锁药店的“混业化”经营也渐成趋势,张仲景大药房副总经理吴承杰表示,“健康食品在店内和其他商品几乎没有冲突,如果条件允许,药店可以积极尝试,这是纯增量业务。我们一直致力于养生中药融入日常生活当中,让养生中药生活化。我们也在积极推进药店转型,像超市一样销售中药衍生品。”。
中药药企:加大线下门店布局,推广大健康产品。
近两年,中药生产企业和医药流通企业对药食同源类产品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多家中药药企加大了对自有大健康产品线下门店建设的力度。
2023年,亚宝药业(600351。SH)董事长任武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将投资上亿元建设500家亚宝生活馆,主要面向中老年人,采用实体店结合线上直播的形式进行产品与服务宣传。
近两年亚宝大健康生活馆线下门店发展迅速。财联社记者以客户名义致电亚宝生活馆加盟电话,对方表示,目前亚宝大健康生活馆在全国已有3000多家,今年计划增加到5000家。
有亚宝大健康生活馆加盟商告诉财联社记者,开店成本并不高,如果选址成本不高,平均单店初始投入不超过10万元,“一般三个月到半年可以回本。”。
广誉远(600771。SH)今年推出了“养生精品中药千店50亿蓝图”计划,公司董事长李晓军在股东大会上表示,将加强对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门店建设工作。
据了解,目前广誉远终端门店数量约500家,公司计划未来几年拓展至1000家,其终端门店中除公司原有的核心产品“龟龄集”等精品国药外,公司今年以来着力宣传的广誉远药酒、中药药茶、膏滋等各类大健康产品,丰富了其终端门店的经营品类。
以岭药业(002603。SZ)的“以岭健康馆”目前已开设多个线下门店,主要销售公司津力旺、怡梦等大健康类产品,此外还有各类药食同源产品。公司工作人员表示,“以岭药业大健康类产品在十年前就有,但是一直没有自己的线下实体店,今年公司领导加大了对大健康业务的重视,开始建设线下门店。”。
除上述几家公司外,振东集团、修正集团等公司也在开展中药大健康产品的线下门店招商工作。
不过,财联社记者注意到,部分公司的大健康产品采用委托加工的方式进行生产,以上市公司子公司或合作公司的名义进行经销,还有部分产品以贴牌的方式开展生产销售,且同类产品的定价存在较大差异,市场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连锁药店:战略收缩+混业化经营。
与中药企业大力增加门店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连锁药店的经营在近两年步入了“收缩期”。
头部企业如大参林(603233。SH)、老百姓(603883。SH)等上市连锁药店企业的门店数量在下降。财联社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大参林证券部,其工作人员表示,“这两年关闭药店数量1000出头,部分门店业绩表现不佳,出于整体门店规划调整的需要做出关店决策。”!
根据中康CMH数据,2024年全国零售药店闭店数量分别为6778家、8791家、9545和14114家,各季度净新增分别为9257家、6322家、2847家和-3395家。各季度关店数量越来越高,其中2024年第四季度,零售药店数量出现负增长,行业出现药店总数减量的“拐点”。业内预期2025年,零售药店关店情况将更加严重。
除闭店外,部分线下药店还存在缩小经营面积的情况。
财联社记者看到今年以来神威药业(02877。HK)旗下的神威大药房、益丰药房(603939。SH)旗下的新兴药房、华北制药(600812。SH)旗下的华药大药房等多家连锁药店开始缩减旗下门店经营面积。
神威大药房工作人员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很多人现在会选择从网上买药,导致线下药店经营困难,缩减规模是无奈之举,主要是压减店面成本。
而在压减店面经营面积的同时,药店增加了中药保健类产品的销售面积。财联社记者在多家药店发现,店内增设了保健食品销售专区和预包装食品销售专区,药食同源类产品明显增多。上述神威大药房的工作人员称,今后药店或许会增加更多药食同源食品和大健康产品的销售。
不过目前药店销售药食同源食品仍处于探索期。财联社记者与各药店工作人员交流发现,多数店内工作人员对于所售产品的口感、配方并不熟悉,并且较少主动推荐该类产品。对此,吴承杰表示,“健康食品的培训是必要的。舒适的口感、亲民的价格,加上药店工作人员对中药养生的认知,会使健康食品的销售变得特别简单。”。
张仲景大药房内增设仲景食品销售区图片来源:财联社记者梁祥才/摄!
多家连锁药店企业已将药食同源类产品看做公司未来转型的突破口。一心堂(002727。SZ)去年初调整经营范围,在原经营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了食品销售(仅销售预包装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等内容;达嘉维康(301126。SZ)今年在原经营范围中增加食品销售(仅销售预包装食品)、保健食品(预包装)销售等。
(文章来源:财联社)。
责任编辑:6 原标题:线下角力:中药企业加码门店布局 连锁药店收缩转型 中药大健康赛道迭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