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规模扩张到多元深耕 垃圾焚烧产业百亿整合进行时 ,首季利润普涨 上市广告公司推
在粤丰环保的东莞厂区内,这座“花园式”垃圾焚烧发电厂改变了人们对固废处理的传统认知。这里,生活垃圾经过高科技手段焚烧处理,实现无害化、减量化与资源化。
在行业内,一场由瀚蓝环境发起的百亿并购案正悄然上演。5月12日,瀚蓝环境和粤丰环保双双披露公告,百亿并购案取得实质性进展。
公告显示,粤丰环保通过协议安排将公司私有化的提议已获得股东特别大会和法院会议的批准。粤丰环保预计于6月2日下午4时撤销股份在港交所的上市地位。
随着增量空间收缩,龙头企业开始从“拼规模”转向“拼效率”,从“粗放扩张”迈向“精细化运营”。与此同时,“焚烧+”业务协同与国际化布局正掀起新一轮增长浪潮。
存量时代整合提速。
日前,证券时报记者来到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的粤丰环保园区,现场参观这座工厂的垃圾卸料、垃圾储存、垃圾焚烧、智慧控制等区域。
走在东莞粤丰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厂区内,绿树成荫,干净整洁,空气清新,如果不是进入焚烧车间,隔着玻璃看到堆积成山的生活垃圾,很难想象这是一座垃圾焚烧发电的大型工厂。
“我们的工厂通过一系列高科技手段,实现了垃圾焚烧发电,真正做到了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粤丰环保的工作人员向证券时报记者介绍。作为广东省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企业,粤丰环保旗下共有35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城市生活垃圾设计日处理能力达到52540吨,项目覆盖广东、上海、四川、山东、江苏等12个省市。其中,超过50%的产能位于广东省内,区位布局优势显著。
与此同时,一场围绕粤丰环保的百亿规模收购交易,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瀚蓝环境2024年启动拟以协议安排方式私有化粤丰环保。5月12日,瀚蓝环境和粤丰环保双双公告,百亿并购案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粤丰环保公告显示,通过协议安排将公司私有化的提议已获得股东特别大会和法院会议的批准。粤丰环保预计于6月2日下午4时撤销股份在港交所的上市地位。
“公司启动并购粤丰环保主要是从行业机遇、公司自身战略规划以及粤丰环保质地优良等方面考虑的。”瀚蓝环境相关负责人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市场的增量空间在收缩,行业已进入运营为王和存量优质项目的整合阶段。在此背景下,主业并购重组将成为环保企业继续发展、做优做强的重要途径。
“面向未来,行业还有较多的不确定性,在此阶段勇敢地迈出这一步,希望能对行业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此外,当前监管政策鼓励上市公司聚焦主业,支持上市公司利用市场工具,发挥资本市场并购重组的作用,助力上市公司加强产业横向及纵向整合协同,提高发展质量,为优质上市公司推动产业整合,提升主业竞争力创造了机遇。”瀚蓝环境相关负责人表示,行业发展到成熟阶段,通过并购整合存量资产,发挥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是环保行业发展的必经阶段。
对瀚蓝环境来说,通过本次交易,公司将进一步完善固废业务空间布局,提升固废业务整体规模。按现有项目规模计算,若粤丰环保并入瀚蓝环境,瀚蓝环境的垃圾处理规模将位列行业前三,A股首位,稳居固废处理行业头部地位。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告诉记者,并购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快速获取市场份额和技术资源的有效方式,尤其是在竞争激烈、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尤为重要。预计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垃圾焚烧行业的龙头企业有望通过收购、合并抢占更多市场份额,提高市场集中度。
除了瀚蓝环境,近年来中科环保收购龙净厦门100%股权,看中的核心资产同样是垃圾焚烧项目。
“在政策引导及市场驱动下,垃圾焚烧发电行业仍将拥有一定的拓展空间;行业优质企业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也会尝试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扩大规模,带动行业进入深度整合期。”江瀚认为,目前是非常好的并购时机,国内的资产价格处于比较合适的位置。
从粗放到精细?。
“瀚蓝环境对粤丰环保的并购,不仅仅是为瀚蓝环境带来资产规模和市场区域的互补性整合,公司未来更有望通过进一步的协同创新和优化资源配置,共同打造出更具竞争力的环保服务模式。”瀚蓝环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事实上,瀚蓝环境在并购整合上有着深厚的经验。自2006年收购南海环保电厂一期以来,瀚蓝环境通过多次并购实现了业务的快速扩张和全国布局。
“在垃圾焚烧行业的存量竞争阶段,提升运营质量和效益才是生存之道。”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指出,通过对能耗、成本等精细化管理,部分龙头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显著提升了盈利能力。
“目前,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进入冷静发展期,行业不再是盲目扩张,而是对项目规模、盈利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瀚蓝环境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开始更加聚焦于运营效率与质量的提升,通过发电效率的提升以及供热业务的拓展,使垃圾发电项目成为城市固废能源化中心。”!
以瀚蓝环境和粤丰环保为例,双方在供热业务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瀚蓝环境2024年实现对外供热148。23万吨,供热收入约2。12亿元人民币,同比均增长超过30%;粤丰环保2024年实现供热规模约31。30万吨,销售收入6410万港元,同比均增长超过120%。
“考虑到粤丰环保并入后的固废处理规模提升及粤丰项目的区位优势,未来公司的供热规模与收入有望进一步高质量增长。”瀚蓝环境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在绿色环境权益方面,瀚蓝环境和粤丰环保也均有不俗表现。瀚蓝旗下24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已核发绿证超1100万张;粤丰环保旗下共有21个绿证项目,绿证数量达788。57万个。“未来公司的绿证资产亦将大增,有望带来可观的绿证交易收益。”瀚蓝环境相关负责人说。
管理协同方面,瀚蓝环境通过人工智能结合技术创新、管理提升等进行了大量探索。“我们在固废业务处理端打造了固废处理的‘工业大脑’,促进固废处理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瀚蓝环境相关负责人介绍道,“目前,公司‘工业大脑’已在多个城市实现有效复制和应用。未来,我们有望将技术创新应用复制到粤丰环保项目中,以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提升粤丰环保的经营能效。”。
过去垃圾焚烧等固废行业依赖“大干快上”的发展模式,如今在市场饱和的背景下已显现出明显弊端,而提升运营质量和效益才是生存之道。支培元表示,通过智慧化与技术创新手段对能耗、成本等精细化管理,部分龙头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显著提升了盈利能力。
“焚烧+”与出海战略。
当前,垃圾焚烧发电行业不少公司均以“双驱动”为发展路线,积极拓展新的蓝海市场,布局“焚烧+”业务,以及探索出海发展等领域。
出海布局上,随着经济水平和城镇化率的提高,东盟各国的生活垃圾持续增长,但除了新加坡,其余国家的生活垃圾管理方式仍较为粗放。
“垃圾焚烧发电越来越受到东盟各国的重视。”瀚蓝环境负责人表示。瀚蓝环境已与纳莎环境控股有限公司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商定未来共同探索在马来西亚的固废收集、转运、焚烧发电、资源化利用等环保领域的合作。
更早之前,瀚蓝环境出海项目就已落子东南亚第二大城市——泰国首都曼谷。其以总对价不超过2亿元受让新源中国40%的股权,新增垃圾焚烧发电规模4500吨/日,其中海外项目规模3300吨/日,正式开启国际化之路。
除了直接布局海外项目,还有公司选择技术出海。
三峰环境在行业内最早引进德国马丁公司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并实现全套设备国产化。其焚烧炉技术和装备已应用到美国、印度、埃塞俄比亚、泰国、越南等国家的超百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2024年5月,三峰环境与全球环保企业苏伊士集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国际市场上通过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
“焚烧+”业务方面,光大环境以现有垃圾发电业务为基础,拓展垃圾发电与餐厨、污泥等固废协同处理的运营模式。伟明环保则以垃圾焚烧发电业务为核心,通过协同处理方式开展餐厨垃圾处理、污泥处理、农林废弃物处理和危废处理业务。
此外,垃圾焚烧项目也加速从单一发电功能,向“城市绿色能源中枢”综合能源站转型。天风证券指出,以IDC(数据中心)为例,其对电力可靠性的要求较高,而在垃圾生产量相对刚性的情况下,多个上市垃圾焚烧公司的年利用小时数可维持在6000小时以上,瀚蓝环境等公司最高甚至可以做到8000小时以上。年内波动方面,垃圾焚烧项目的发电量与垃圾进厂量和垃圾热值相关,季节波动性相对较小。在焚烧厂周边进行IDC建设,就近消纳垃圾焚烧产生的电能,即可实现绿电直供。
在“双碳”目标与“无废城市”建设双重政策驱动下,垃圾焚烧发电行业正加速向“能源化、资源化”转型,业内企业正拓展焚烧发电项目多元化功能。
“预计未来3~5年内,垃圾焚烧行业的竞争将更加集中在技术创新和服务质量上。随着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具备先进技术的企业将占据有利地位。”江瀚表示。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73 原标题:从规模扩张到多元深耕垃圾焚烧产业百亿整合进行时!
国内广告传播上市公司蓝色光标(300058。SZ)、分众传媒(002027。SZ)、引力传媒(603598。SH)和利欧股份(002131。SZ)近期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交出一份还算满意的答卷。
市场监管总局数据也显示,一季度,头部企事业单位实现平均每户广告业务收入3。9亿元,同比增加近0。4亿元。人均创造广告营收351。1万元,同比增加44。5万元。半数头部企事业单位广告业务收入实现正增长,平台企业广告业务增长较快。其中,头部企业广告业务利润向好,同比增长14。6%。
蓝色光标财报显示,公司一季度营业收入为142。58亿元,同比下降9。66%;归母净利润则为9550。48万元,同比增长16。01%。
分众传媒一季度营业收入为28。58亿元,同比增长4。70%;归母净利润为11。35亿元,同比增长9。14%。
引力传媒一季度营业收入为19。9亿元,同比增长56。98%;归母净利润为754万元,同比下降6。23%。营业收入大幅增长主要系电商营销及社交业务的增长所致。
利欧股份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7。59亿元,同比下降1。69%;归母净利润为1。0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45。39%。从披露的信息来看,其持有的理想汽车股票造成非经常性损益波动较大,公司也表示主要系公司持有理想汽车股票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所致。若剔除此影响,利欧股份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为0。4亿元,同比增长1。23%。
记者发现,人工智能领域成为广告业上市公司布局重点,企业纷纷通过技术加码构建核心竞争力。分析人士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度重构数字营销行业的底层逻辑,AI转型对于广告行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例如,蓝色光标选择深化“All in AI”战略,公司CEO潘飞在致投资人的一封信中表示,要转型成一家真正的AI营销科技公司。
“去年AI驱动的相关收入中,国内与海外的场景各占50%。2025年AI驱动的收入预计30亿元至50亿元的规模,也会和公司收入结构类似,跨境营销部分约占六成,如视频类素材积累投放的部分占较大比重。”蓝色光标在业绩说明会上进一步表示,“国内主要是两部分,一是智能广告批量投放场景,另外是AI+达人批量化智能的可能性。”。
利欧股份同样通过自研的AI工具与数据算法,将AI融入营销全链路,推出“全流程AI驱动”,持续深化与头部媒体平台的AI合作,助推营销内容与商业增长的深度融合。
根据利欧股份财报,其已成为字节、快手、腾讯、百度、360等头部媒体平台的核心代理商,且实现国内主流手机厂商广告代理全覆盖,成为华为、荣耀、小米、OPPO、VIVO等品牌的头部代理商,上述业务整体合作规模突破百亿元。公司通过AI的创新与应用,实现内容生产与广告投放效率的提升。
不过,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AIGC创意内容在广告领域的渗透日益加深,无论是开源协议合规隐患,还是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如何保障AI生成内容的合法性和原创性,已逐渐成为行业需要直面的课题。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广告传媒行业同样面临很多挑战。
以分众传媒为例,分众传媒董事长、总裁、首席执行官江南春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日用消费品各细分品类持续保持较强的增长动力,各行业龙头企业在公司平台上保持了稳定的广告投放,预计未来日用消费品类客户仍将成为公司占比最大的客户类型。
但东吴证券研报指出,分众传媒2024年日用消费品客户占总收入比例达到58。76%,同比增速为14。63%;而互联网、房产家居、娱乐休闲等板块则分别下滑18。98%、16。14%、22。78%,互联网公司占收入的比例已不足10%。
另据QuestMobile发布的《202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春季报告》,一季度,老牌互联网玩家开始了新一轮的“跨界扩张”,腾讯持续扩张短视频、社交电商和AI,阿里加码AI服务,京东则进入外卖市场。
在此背景下,分众传媒抛出了收购新潮传媒的计划,期望缓解竞争压力削减不必要的成本,但究竟是强强联合还是抱团取暖有待时间的进一步检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分众传媒旗下媒体数量为306万台,与2024年末的308。7万台相比不增反降,从侧面反映出线下广告面临市场饱和的挑战。
应收账款也是广告行业近年来不容忽视的挑战。以蓝色光标为例,从2021年到2024年,营收一路走高的同时,蓝色光标的应收账款规模也持续扩大,从68。26亿元一路增长至113。8亿元。由此带来的信用减值损失也水涨船高,2021年至2024年,其计提的信用减值损失分别为1。54亿元、3。43亿元、4。15亿元和1。94亿元。
从蓝色光标去年整体业绩表现来看,其2024年实现营收608亿元,同比增长15。55%,创下历年新高;归母净利润为-2。9亿元,同比减少349。32%。蓝色光标表示,亏损主要受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因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过高等因素影响。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73 原标题:首季利润普涨 上市广告公司推进AI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