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供给 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八部门联合出台23项措施支持小微企业融资 ,上调中
上海证券报记者5月21日获悉,金融监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等八部门日前联合印发《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以进一步改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融资状况。
《若干措施》着重发挥监管、货币、财税、产业等各项政策合力,从增加融资供给、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提高支持精准性、落实监管政策、强化风险管理、完善政策保障、做好组织实施等8个方面,提出23项工作措施。
“与之前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措施相比,《若干措施》具有多方面亮点。”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表示,政策协同性更强,融资支持更丰富多元,成本控制更加精准,提升效率更具针对性,支持精准度更高,风险管理更科学,政策保障也更加完善。
在增加融资供给方面,《若干措施》要求,做深做实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向外贸、民营、科技、消费等重点领域倾斜对接帮扶资源;加大首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法人类贷款、民营类贷款投放;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落实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政策;支持小微企业开展股权融资。
“首贷即首次贷款,是指在征信报告中无贷款记录的企业首次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小微企业获得首次贷款后,后续再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将大幅提高。”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首贷是小微企业融资的“最先一公里”问题,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抓手,未来应花大力气从体制机制、产品服务、科技支撑、考核激励等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
在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方面,《若干措施》明确,指导银行加强贷款利率定价管理,合理确定小微企业贷款利率;降低贷款附加费用,指导银行清理违规收费,规范与第三方合作;坚决整治金融领域非法中介乱象。
“《若干措施》在降低融资成本方面的规定更细致具体。除了管控贷款利率,还规范贷款附加费用,清理违规收费,整治非法中介,避免企业因需要增信而增加融资成本,全方位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曾刚表示。
为提高融资效率,《若干措施》对线上线下贷款“双管齐下”。《若干措施》要求,稳妥发展线上贷款,指导银行利用科技手段改进授信审批和风险管理模型;提高线下贷款办理效率,合理精简申贷材料,优化审批流程;指导大中型商业银行合理下放授信审批权限。
为强化风险管理,《若干措施》提出,修订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分类办法,制定差异化标准,简化分类方法;引导银行向小微企业贷款倾斜核销空间和资源;以试点方式适当提高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经营用途的信用贷款清单式核销上限,提升不良贷款处置效率。
曾刚预计,《若干措施》实施后,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融资可得性将进一步提高,获得的信贷支持增加,股权融资渠道拓宽。与此同时,融资成本将有所降低,企业负担减轻,利润空间扩大。此外,融资效率的提升,也将帮助企业更好把握发展机遇。支持精准度的增强,则将助力重点领域小微企业获得针对性支持,推动产业升级。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137 原标题:增加供给 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八部门联合出台23项措施支持小微企业融资。
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关注度正持续升温。
本周,多家外资机构开启“中国主题”论坛。5月22日,摩根大通第21届全球中国峰会在上海开幕,来自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1400多家企业的超过2800人参加本届峰会。同样在上海,高盛于5月21日至22日举办亚太科技互联网论坛。此外,瑞银亚洲投资论坛的香港主论坛也将于下周开幕,目前报名的全球投资者已超过3500人。
同时,外资机构还密集上调对2025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提高对主要中国股指的目标点位预测,进一步释放看好中国经济和A股市场的信号。
密集上调中国GDP增速预测?。
自上周以来,外资机构密集上调对2025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主要原因是外部扰动因素降温、内部稳增长政策加码。
摩根大通近期修正了对中国经济的展望,将2025年全年的GDP增速预测再度上调。在5月21日的一场交流会上,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兼大中华区经济研究主管朱海斌表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净出口)中,由于中国国内的政策加码,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较去年有所上升。
“去年9月底以后,中国出现了近几年最深刻、最广泛的一次政策调整。从去年9月到12月之间的政策调整只是这一轮政策调整的上半场,2025年会进入下半场。”朱海斌称,“例如,今年以来,财政政策毫无疑问比往年都要更积极;扩内需、提振消费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今年的以旧换新政策规模从去年1500亿元加倍到3000亿元。”。
5月20日,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在年中展望报告中,分别上调了对2025年以及2026年中国GDP增速的预测。邢自强预计,中国将推出价值5000亿元至1万亿元的一揽子财政计划,以支持城市更新等基础设施建设。
5月19日,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也上调了对2025年中国GDP增长的预测。陆挺表示,在以旧换新政策扩围的支持下,第二季度中国零售数据的表现强于预期。再往前看,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闪辉及其团队在5月13日的报告中,分别上调了对中国2025年和2026年实际GDP增速的预测。
更多长线资金有望回流中国股市。
在外资机构看来,中国经济增长信心的修复将逐步折射在中国资本市场上。
瑞银投资银行中国股票策略研究主管王宗豪在5月21日的交流会上表示,看好中国股票市场,外资回流在未来几个季度将会是主线交易逻辑。王宗豪称,今年港股IPO市场复苏,年初至今募资总额达到90亿美元,同比增长320%。“近期港股市场的IPO表现反映了海外投资者对中国核心资产的认可和兴趣,未来会有更多长线资金回流中国股票市场。”王宗豪说。
伴随长线资金回流,外资机构对于主要中国股指的目标点位预测同样“水涨船高”。高盛研究部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刘劲津对中国股市维持超配评级,并将MSCI中国指数和沪深300指数的12个月目标分别上调至84点和4600点(分别意味着11%和17%的潜在上涨空间)。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股票策略师王滢在中期策略报告中表示,鉴于中国经济持续的结构性改善,以及贸易政策和企业盈利方面的积极进展,上调主要中国股指的目标点位。目前,摩根士丹利对MSCI中国指数、恒生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和沪深300指数2026年6月的基准情景指数目标分别为78点、24500点、8900点和4000点。
摩根大通首席亚洲及中国股票策略师刘鸣镝表示,回顾去年,MSCI中国指数的业绩非常亮眼。去年初市场对MSCI中国指数的每股收益(EPS)增长一致预期为14%,实际达到了16%,其中互联网、医疗卫生两个行业增长非常强劲。今年市场对MSCI中国指数的EPS增长一致预期为8%,从一季报来看,主要的互联网龙头企业业绩表现仍然出色。
“中国股票在经历了2021年至2023年的下行后,在2024年找到了底,2025年有望继续向好,这是我们的基本判断。”刘鸣镝称。她对MSCI中国指数年内的基准及乐观情境预测点位分别为80点、89点,对沪深300指数的基准及乐观情境预测分别为4150点、4420点。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137 原标题:上调中国GDP增速预期 提高A股目标点位预测 外资机构对中国资产关注度持续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