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巨头暴雷!虚增645亿收入16万投资者赔光,老板为石家庄首富
17亿的罚单,撕开了石家庄首富的“面具”。
东旭集团创始人造假,现已被处罚,终身禁入市场。
生意人最应该讲究的就是诚信,心没了,事业怎么可能会安然无恙呢。
1.
2025年6月,河北证监局的一纸罚单,让东旭集团的惊天黑幕彻底暴露在大众视野之中。
这张罚单金额高得吓人,总计近17亿元,堪称史无前例。
而李兆廷个人,更是被罚款5.89亿元,创下了近年来个人证券处罚的最高纪录。
不仅如此,他还和另外18名核心责任人,被终身禁止踏入证券市场,这无疑是对他们的沉重打击。
与此同时,东旭集团旗下的两家上市公司——东旭光电和东旭蓝天,也没能逃脱厄运,相继黯然退市。
想当初,东旭集团可是拥有超过两千亿资产的资本大鳄,如今却落得这般田地,实在令人唏嘘。
这场资本帝国的崩塌,带来的后果无比惨重。
将近29万名股东,被深深卷入这场灾难之中,平均下来,每人亏损超过23万元。
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许多家庭可能因此遭受重创,多年的积蓄打了水漂。
而集团旗下两万多名员工,生活也受到了巨大影响,面临着失业的危机,未来一片迷茫。
对于李兆廷本人而言,终身市场禁入或许仅仅只是个开始。
随着监管部门调查的不断深入,他极有可能还要面临更为严重的刑事追责。
曾经的辉煌已然远去,如今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严厉制裁。
这一切,还得从多年前那场精心策划的系统性欺诈说起。
河北证监局的调查就像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出这场骗局的根源。
原来,早在2015年,罪恶的种子就已经悄然种下。
从这一年开始,一直到2019年,整整五年时间里,东旭集团通过虚构交易等一系列见不得光的手段,疯狂地进行财务造假。
他们累计虚增营业收入高达478.25亿元,账面利润更是凭空多出了130多亿元。
为了让财务报表看起来更加“完美”,他们甚至胆大包天地伪造巨额货币资金。
在最高峰时,账面上所谓的“虚假存款”竟然达到了447.9亿元。
表面上,东旭集团展现给外界的是一幅金碧辉煌、实力雄厚的景象。
可实际上,内部早已被蛀得千疮百孔,犹如一座摇摇欲坠的危楼。
当集团信誓旦旦地向外界展示其“雄厚资金实力”时,真实情况却是资金链极度紧张,甚至可以说是捉襟见肘。
在自身根本不具备发行资格的情况下,东旭光电在2017年竟然凭借欺骗手段,成功获准发行股票,非法募集到了高达75.65亿元的资金。
尝到甜头后,他们在第二年故技重施,以同样的恶劣手法骗取公司债券发行核准,再次违法募资35亿元。
更让人愤怒不已的是,李兆廷完全将上市公司当成了自己的私人提款机,毫无顾忌地大规模非法占用东旭光电和东旭蓝天的资金。
直到公司退市,仍有近170亿元的占用资金不知所踪,仿佛人间蒸发了一样,再也没能归还到公司账户。
子公司的血液就这样被无情抽干,生产经营陷入了全面停滞。
2.
以东旭光电为例,公司连着六年亏损,业绩一落千丈,股价更是一路跌停,惨不忍睹。
到了2024年8月,每股价格已经低至0.37元,最终无奈触及强制退市的红线,黯然退出资本市场。
在这场长达数年的骗局中,有一个角色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那就是大华会计师事务所。
这家事务所连续多年为东旭集团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对其财务造假行为视而不见。
如今,他们也为自己的失职付出了惨痛代价,面临着超过两千万的罚没款,这也算是给整个审计行业敲响了一记警钟。
一个如此庞大、持续多年的骗局,为何能够长期隐藏,迟迟不被揭穿呢?
这就得提到李兆廷本人精心编织的“英雄叙事”了。
李兆廷于1965年出生在河北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家庭条件并不富裕。
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一家国营柴油机厂工作,在那里一干就是11年。
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他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晋升为副总经理,展现出了非凡的工作能力。
1997年,李兆廷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辞去了令人羡慕的铁饭碗,毅然下海创办了东旭集团。
当时,电子玻壳装备领域被国外技术巨头牢牢垄断,国内企业在这方面处处受限。
李兆廷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市场痛点,果断带领团队一头扎进这个领域,立志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彩电业正处于关键的技术升级阶段,高端玻壳严重依赖进口,这成为了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李兆廷顺势将“振兴民族产业”确立为企业的最高使命,以此来激励自己和团队。
他们埋头苦干,整整奋斗了七年时间,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终于成功研发出自主产品。
这一成果意义非凡,让东旭集团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CRT装备制造商之一,在国内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液晶时代悄然来临。
面对日韩产品的强劲冲击A股上市公司,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在这个关键时刻,李兆廷再次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胆识和决断力。
尽管公司股东强烈反对,认为转向液晶玻璃基板领域风险太大。
但李兆廷力排众议,坚决决定进军这一技术壁垒更高、资金投入更大的领域。
他甚至对股东立下军令状:“我与公司共存亡,愿意搭上全家全部家当,换东旭一个崭新的未来。”
这份决心和勇气,不得不让人佩服。
也许是命运的眷顾,这一次他似乎又赌对了。
2008年,东旭集团成功建成了国内第一条自主研发的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
这一突破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010年,东旭集团又成功重组了国企石家庄宝石集团,进一步扩大了自身规模和影响力。
第二年,通过借壳上市,东旭光电成功登陆A股市场,迅速成为行业标杆,市值一度冲破千亿大关,风光无限。
此后,李兆廷开启了大规模的资本运作,不断拓展业务版图。
他将光伏、纺织等业务纷纷纳入麾下,先后掌控了三家上市公司,构建起了庞大的“东旭系”资本版图。
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收获了巨大的名利,不仅当选为人大代表,还荣获“经济年度人物”等诸多荣誉称号。
3.
2019年,他更是以235亿身家,风光无限地登上胡润百富榜,成为石家庄首富,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为振兴民族产业而奋斗”的口号,从李兆廷口中喊出,极具感染力,赢得了无数投资者的信任和支持。
许多人被他这种高尚的家国情怀所打动,再加上他之前突破技术封锁的励志故事广为流传。
大家纷纷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真金白银投入到东旭集团的事业中,期待着能和企业一起创造更多的辉煌。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在这动人的叙事背后,隐藏着的却是另一番令人不齿的景象。
正所谓“盛极必衰”,李兆廷和东旭集团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
2019年,就在他刚坐上石家庄首富宝座不久,东旭集团就迎来了第一次债务违约,仿佛命运的一记重锤,敲响了危机的警钟。
当年11月,一笔高达20.1亿元的债券未能按期兑付本息。
公司股价应声大跌,投资者们陷入了恐慌之中。
为了稳住局面,东旭集团开始上演一系列看似“高明”,实则自欺欺人的操作。
集团先是与银监局领导共同召开会议,在会上煞有介事地宣称账上仍有800亿备用金,试图以此来安抚投资者的情绪。
同时,他们还发布公告,信誓旦旦地向投资者保证公司一切正常。
然而,当违约事实再也无法掩盖时,他们又迅速抛出一个看似对投资者极具诱惑力的方案:
集团将向石家庄国资委转让51.46%的股份,摇身一变成为“国资控股企业”。
这个消息一经传出,犹如给深陷恐慌的投资者们打了一剂强心针。
在大家看来,国资出手,意味着公司不仅不会倒闭,未来还有可能借助国资的力量实现巨大的升值空间。
许多股民怀着“抄底成功,财富暴增”的美好幻想,在股价下跌后继续疯狂买入,期待着能在这场危机中捞上一笔。
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切不过是李兆廷及其团队为了拖延时间、欺骗市场而精心策划的伎俩。
2020年4月,公司甚至还厚颜无耻地发表声明,坚称不存在任何违规行为,试图继续蒙蔽投资者的双眼。
但纸终究包不住火,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旭集团的问题越来越多,再也无法掩盖。
俗话说:“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当股民们还在为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苦苦支撑,幻想着奇迹发生的时候,监管的利剑终于呼啸而下。
东旭集团的案例,清晰地向市场传递出监管层愈发严厉的信号:
对于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无论情节多么复杂,规模多么庞大,监管部门都将一查到底,绝不姑息迁就。
哪怕公司已经退市,相关责任人也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承担应有的责任。
而那些参与其中的相关责任人,不仅要面临行政处罚,还可能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情节严重的甚至将面临刑事追责,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资料参考:2025-06-06每日经济新闻——造假、欺诈......东旭系相关主体合计被罚17亿元,光伏大佬李兆廷终身市场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