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不生我不生,人口低至七亿,我们的日子会变得更好过吗?
“人少点好!地铁不挤了,房价也降了,工作机会更多,生活肯定更舒坦!”——网络上类似的论调,每当人口数据公布时便如潮水般涌现。
2023年,中国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创下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新低。虽然2024年有所回升,但赤裸裸的数据让一个尖锐而现实的问题正逐渐浮出水面:假如生育率持续低迷,人口总量骤降至七亿,我们的日子真的会如想象中那样轻松美好吗?
劳动力枯竭
无论是哪个国家,人口结构如同金字塔,年轻而充足的劳动力是支撑整个社会高效运转的基石。
当生育率持续低迷,金字塔的底座急剧萎缩时,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必将经历一场断崖式下跌。
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2》中方案预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的规模将持续缩减,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可能比峰值时期减少近2亿。
倘若人口总量降至7亿,劳动年龄人口的萎缩幅度将更为惊人,其占总人口比例也会大幅下滑。
到那时候,劳动力市场的天平将彻底倾斜。 工厂生产线将因人手短缺而被迫减速甚至停滞,餐馆、物流、家政等服务业将面临“用工荒”,服务质量与可得性双双下降。
在农田里,也可能重现“白发苍苍仍耕作”的辛酸景象。
随之而来的是劳动力成本飙升,各种企业“招工难”成为常态,老板们为争夺有限的人力资源,不得不大幅提高薪资和福利。
这看似对劳动者有利,实则是一把双刃剑。
成本的急剧上升将直接侵蚀企业利润,削弱其竞争力。许多中小微企业可能不堪重负,最终黯然退场。
同时,劳动力成本最终会转嫁到商品和服务价格上,引发更广泛的通货膨胀,吞噬掉工资增长带来的有限红利。
在劳动力短缺与成本高企的双重夹击之下,将导致整体经济效率的显著下滑。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被严重削弱,经济增长的引擎因缺乏足够的“燃料”而逐渐熄火。
无人可用,再美好的经济蓝图也终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养老困境
人口锐减至7亿,意味着人口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剧变A股上市公司。少子化与长寿化两股力量交织,使得老年人口比例急剧膨胀,整个社会年龄结构从“金字塔形”迅速塌陷为危险的“倒金字塔形”。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3.1亿,占总人口的22%。若总人口降至7亿,在低生育率惯性下,即使考虑预期寿命增长放缓,老年人口占比突破40%甚至更高并非天方夜谭。
年轻一代供养老年一代的负担,将沉重到令人窒息。
到那时候,社会照护资源也将面临枯竭性短缺,即便家里有条件想去找保姆也很难。庞大的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群体对医疗护理、康复照料、生活服务的需求呈几何级数增长。
然而,提供这些服务的专业护理人员、社区工作者、医疗资源恰恰也依赖于劳动年龄人口。
这意味着“被照护者”数量远超“照护者”,社会精心构建的养老服务体系将不堪重负,甚至面临系统性崩溃的风险。
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代际关系的异化与社会活力的窒息,一个年轻人需要供养多位老人的沉重现实,不仅挤压其自身发展和养育下一代的空间与资源,更可能滋生普遍的无助感与代际矛盾。
这将导致整个社会氛围可能趋向保守、规避风险、缺乏创新与开拓的勇气,因为年轻一代背负着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暮气沉沉取代了朝气蓬勃,社会的未来便失去了鲜活的色彩。
创新与活力
庞大且多样化的人口基数,绝非仅仅是数字的堆砌,它本身便是一种无可替代的战略资源和国家韧性基石。
人口规模锐减至7亿,意味着这种宝贵的规模红利将大幅缩水,甚至消失殆尽。
市场规模是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巨大的本土市场为企业提供了宝贵的试错空间和规模经济优势。一项创新产品或服务,只有在足够大的用户基数支撑下,才能快速迭代、降低成本、形成商业闭环。
人口急剧减少意味着国内市场容量的显著萎缩,许多依赖规模经济的产业,如互联网平台、高端制造业、生物医药研发等将失去发展壮大的沃土。风险投资将因潜在回报降低而趋于谨慎,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的创新活力和产业升级动能减弱。
最关键的是,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而人才诞生的概率与人口基数直接相关。无论是顶尖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富有远见的企业家,还是技艺精湛的工匠,他们的诞生都具有偶然性。人口基数越大,孕育出顶尖人才的可能性就越高。
当总人口从14亿减半至7亿,相当于将我们未来可能拥有的爱因斯坦、乔布斯、袁隆平的数量也拦腰斩断。天才的稀缺,最终会反映为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创造力的相对衰落。
人口锐减还将深刻改变城市生态与繁荣景象,大量中小城市和乡村地区可能因年轻人口持续外流和本地生育低迷而加速萎缩,甚至成为“空心城”、“无人村”。
即便是一线城市,也可能因整体人口减少而失去部分活力。繁华的商业街区可能变得冷清,丰富的文化活动和夜生活可能缩减,那种摩肩接踵、生机勃勃的“烟火气”将逐渐消散。 一个“静悄悄”的社会,繁荣的根基已然松动。
诚然,在特定时空下,人口总量的适度调整可能缓解如大城市病、资源环境压力等眼前矛盾。然而将人口急剧减少至七亿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甚至幻想由此带来普遍的轻松与富足,无疑是饮鸩止渴的天真幻觉。
人口结构健康而充满活力的社会,才是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社会。
我们需要的并非对“人多”或“人少”的简单二元推崇或恐惧,而是在深刻理解人口规律基础上,寻求一种动态的、可持续的平衡点。
这需要前瞻性的政策引导,构建真正友好的生育支持体系,解除年轻家庭的后顾之忧;积极拥抱科技变革,以“质量红利”部分弥补“数量红利”的消退,推动更高效、更公平的资源分配与社会治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避免跌入人口寒冬的深渊。
参考资料
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 周口晚报 2025年7月21日假如你不生我不生,人口低至七亿,我们的日子会变得更好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