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跌26.5%!比尔盖茨怒斥美国,清华教授建议不要限制出口技术
2023年初,中国芯片进口量大幅下滑,具体数据是1月和2月总共进口了676亿颗集成电路,比2022年同期少了26.5%。
为什么会掉这么多?一方面是全球经济不景气,需求减弱;另一方面,美国从2022年10月开始实施严格的出口管制,限制先进芯片和制造设备卖给中国企业。
这直接影响了供应链,很多公司像华为这样的,得自己想办法搞定技术缺口。
美国这些管制措施,本意是想卡住中国科技脖子,维护自己在高端领域的领先地位。但实际效果呢?不少人觉得这反倒刺激了中国加速自给自足。
比尔盖茨作为微软创始人,曾在一次播客采访里就直言不讳地批评了美国的做法。他说,这些禁令让中国在芯片制造上全力冲刺,原本依赖进口的部分,现在中国企业自己投入巨资研发。
他举了华为的Ascend芯片和DeepSeek的AI进展作为例子,指出美国企业因此丢掉了大片市场,销售量下滑,创新动力也弱了。
他觉得长远看,这对美国自己也没好处,因为中国市场那么大,丢了就等于自断财路。
清华教授贺建坤在能源和气候领域有不少研究,他长期推动低碳发展和国际合作。
2023年,在北京的一次能源论坛上,他谈到光伏技术时,建议中国不要过度限制核心技术的出口,包括对美国的部分。贺建坤的出发点是全球能源转型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如果一味封锁,只会拖慢整体进度。
他强调,光伏产业是中国强项,但保持开放能带来更多贸易机会,促进技术升级。教授的建议基于长期观察,认为短期保护主义虽然能守住国内市场,但长远会减少出口收入,影响企业发展。
这个话题得从头说起。芯片进口下降的背景,是美国商务部2022年10月7日发布的规则,禁止出售14纳米以下的先进芯片制造设备给中国。
这波操作涉及荷兰的ASML、日本的东京电子等公司,他们也得遵守,导致全球供应链乱套。中国企业像中芯国际这样的,采购难度加大,进口量自然就下来了。
数据显示,2023年头两个月,进口价值也跌了30.5%,从上年的688亿美元降到478亿美元。全球经济放缓是另一个因素,南韩对华出口芯片也掉了不少,预示着需求疲软。
中美贸易摩擦不止芯片,光伏领域也火热。美国从2012年起就对中国太阳能产品加关税,最近几年又以新疆劳工问题为由,实施进口禁令。
中国回应时,考虑过限制关键材料出口,如多晶硅和硅片,但贺建坤这样的声音,提醒大家要慎重。2023年7月,中国确实限制了镓和锗出口,这些是芯片和光伏双重用途的矿物。
2024年扩展到锑,2025年又加了钨和碲。但教授的建议是,不要一刀切,尤其在光伏上,保持出口通道能稳住全球供应链。
从数据看,中国光伏产业没被拖垮。2024年出口量还在增长,尽管美国关税高企。全球南半球国家需求旺盛,中国企业转向那里,港口集装箱堆满太阳能板。
相比之下,美国本土太阳能制造起步晚,依赖进口部件,现在矿物短缺让项目延误。
盖茨在采访中也触及气候议题,他说中美在清洁能源上合作很重要,但科技禁令让局面复杂化。他的基金会投资了不少可再生能源项目,强调国际协作才能应对全球变暖。
贺建坤教授参与联合国气候谈判,推动中国在巴黎协定中的立场。他觉得,限制出口技术短期能护住产业,但长远会让双方都吃亏。
中国市场大,人口优势让出口贸易不愁,美国虽然是超级大国,但人口少,市场规模有限。教授的建议接地气,基于现实考量:垄断只管一时,开放才能长久受益。
芯片进口下降后,中国加大本土投资。华为推出麒麟处理器,中芯国际扩产7纳米线。工程师们加班测试,实验室设备满负荷运转。
这些努力,让自给率上升。024年1-11月份,中国芯片总产量为3952.7亿颗,同比增长了23.1%,出口也反弹。
美国企业像英特尔和AMD,销量在亚洲下滑,高管们调整策略,转向本土生产。但成本高,竞争力弱。贸易摩擦重组全球格局。美国芯片管制让供应链移到越南和印度,中国企业则深耕本土。
光伏市场调整,中国模块效率领先,美国推动本土链,但短缺问题突出。两国经济都受压,美国工厂闲置,中国转向内需。
整体看,禁令短期影响进口,但推动创新。中国科技进步快,未来非美国可比。盖茨和教授的观点,出于本国利益,但也考虑全球。
经济全球化下,按部就班保证利益,才能稳定市场。垄断没好处,只让双方承担后果,对全球经济不利。一旦触及底线,变化就大,谁也扛不住。
结语:
这个局面提醒大家,科技不是零和游戏。盖茨批评美国,是觉得政策短视;教授建议开放,是想长远发展。中国芯片进口跌26.5%,是起点,不是终点。
来怎么走,得看双方智慧。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吃着过去红利,但中国努力制定目标,发展飞速。比起美方,中国经济更具活力,科技力量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