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已有所预感:西方围剿中国“粮食安全”的战争,可能才刚开始
粮食安全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国家命脉。咱们中国有14亿多人口,每天得吃掉多少粮食啊,这不是开玩笑的。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一直在粮食领域玩花样,想通过控制供应链来卡脖子。
看看历史,从菲律宾到日本,再到印度和阿根廷,这些国家都吃过亏,中国也差点栽跟头。国家早就察觉到苗头不对,各种政策和措施层层把关,但这场仗可能才刚拉开序幕。
先说说其他国家怎么被西方坑的。菲律宾本来纬度低,适合种粮食,可美国殖民时期就把土地改种烟草和橡胶这些经济作物。结果呢,本土粮食产量跟不上,成了进口大国。
2022年,菲律宾粮食自给率只有77%,每年得从国外拉来386万吨粮食,大部分来自美国。港口忙活半天,卸的还是人家的货,价格一波动,国内就乱套。这不就是活在西方阴影下吗?粮食安全没了,经济命脉也捏在别人手里。
日本战后更惨。美国援助不是直接给粮食,而是小麦粉,年轻人从小吃面包,大米消费从每年240公斤掉到120公斤以下。面包销量超过大米,背后全是西方公司操控。
美国还推玉米饲料,日本人试了试,发现猪出栏快两个月,就大量进口玉米。饲料仓库堆满黄颗粒,日本粮食市场一步步依赖外部。结果,日本成了美国农产品倾销地,本土农业结构被改得面目全非。
印度人口也14亿,美国从食用油下手。以环保和价格为由,打压本土芥子油,工坊倒闭一大片。印度现在是全球最大豆油进口国,每年超过1000万吨。大豆油罐车在路上跑,市场价格随国际波动,本土产业萎缩得不成样子。西方就这样,通过贸易壁垒和倾销,控制了印度的油料市场。
阿根廷的转基因大豆故事更典型。美国公司免费提供种子,农场主一看抗虫、出油高,就扩大种植。几年下来,稻米和小麦面积锐减,产业失衡。种子只能用一季,来年还得买,专利费一交,国家经济命脉就拱手让人。粮食危机爆发,阿根廷左右为难,只能屈服。这教训深啊,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这些事儿都不是孤立的,西方瞄准的最终目标是中国。全球粮食贸易被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四大粮商把控,这些公司大多有美国背景。
1974年,他们就盯上中国,说中国养不活10亿人。咱们当初用配额制度挡住了,直到1999年4月10日签署中美农业合作协议,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贸组织,才取消配额和对美国小麦禁运。外资涌入,中国设18亿亩耕地红线,主粮稻米和小麦稳住了,但大豆遭殃。
美国转基因大豆成本低,运到中国还比国产便宜一半。2003到2004年,四大粮商联合华尔街炒作价格,涨到4400元一吨。中国油商慌了,出国抢购。
一个月后,美国农业部说增产,价格崩盘,一千多家企业破产。外资低价收购,现在控制中国大豆加工90%以上。农民种转基因大豆,还得交专利费。这场大豆危机,让中国榨油行业痛彻骨髓。
2005到2008年,四大粮商又瞄准小麦,散布减产消息,价格涨超五倍。中储粮出手,开仓卖粮,先每周一次,后两天一次。外资接单维持高价,但摸不清中储粮底牌。中储粮亮出储备一亿吨,外资撤退,价格回落,中储粮低价回购。外资亏上千亿,中国主粮保住了。
俄乌冲突从2022年2月爆发,乌克兰限出口,俄罗斯限饲料,全球粮价飙升。阿根廷、土耳其等国跟进,消费者压力山大。中国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23次提粮食,5次强调安全。2024年粮食产量1.4万亿斤,2025年一号文件继续把粮食保障放首位,多措增产。
大豆自给率从2016年起提升,农业部规划扩产40%,减少转基因比例。2019年大豆振兴计划,补贴生产,推广轮作。2023年种植面积扩大,产量2065万吨。2025年政策稳产能,鼓励套种和高产技术。
袁隆平对粮食安全的贡献没法忽略。他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3年培育出三系杂交水稻。1995年两系法问世,2016年11月19日华南双季超级稻亩产1537.78公斤。
他推动杂交水稻走出国门,覆盖全球70多个国家,年种植面积近800万公顷,增产优势明显。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杂交水稻帮世界减少饥饿,获多项国际奖。袁隆平2021年5月22日逝世,享年91岁,但他留下的技术是粮食安全的底气。
中国应对西方围堵,有三道防线。中储粮储备够全国吃一年,杂交水稻提升产量,肉类产量占全球四分之一,必要时调整节省五倍粮食。政策上,每年收购大豆豆油,国内收购价高于国际,保护农业。
外部风险在涨,地缘冲突推高粮价。中国多元化进口,从巴西等国拿货。科技上,推广耐旱品种,开发盐碱地。补贴高于国际价,引导农民增产。未来逐步收回大豆主导,维护主粮稳定,防炒作。
话说回来,西方围剿粮食安全的手法老套,但影响深远。四大粮商控制全球80%粮食交易,ABCD巨头布局中国大豆全产业链,从上游种植到下游加工。2004年后,他们垄断85%大豆加工,跨国粮商参股控股64家大型油脂企业。中国大豆进口商想分杯羹,得靠秘诀,但大局还是外资主导。
其实,粮食战争没硝烟,却关乎生死。国家三令五申强调粮食安全,就是预感西方卷土重来。2024年2月,自然资源部通报国土变更调查弄虚作假案例,人民网点评搞变通做手脚,重申粮食重要性。掌握石油控制国家,掌握粮食控制人,这话不假。
中国粮食政策在变,应对西方围堵,从配额到红线,再到振兴计划,一步步走实。俄乌冲突下,全球粮食危机多米诺效应,中国影响有限,主粮自给率高,小麦93.51%,玉米91.16%。但大豆大麦葵花籽油依赖进口,风险在那摆着。
菲律宾日本印度阿根廷的教训,中国记着。菲律宾进口大米290万吨,主要从越南泰国拉,疫情下存量只够几个月。日本过度保护大米,自给率高,但价格倒挂,消费者负担重,国际竞争力弱。印度关键矿产产业靠西方,供应链脆弱。阿根廷转基因陷阱,出口结构畸形。
中国不一样,坚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人均粮食占有量超470公斤,高于国际线。杂交水稻亩产高,帮东南亚解决吃饭问题,越南印度菲律宾孟加拉都商业化生产。
未来咋办?加大科技投入,袁隆平精神传承下去。政策引导,补贴市场化,避免过度保护像日本那样。开放中守底线,利用一带一路开拓海外粮食来源。国家已有所预感:西方围剿中国“粮食安全”的战争,可能才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