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亏损四千万,全国陷“关停潮”!艰难求生的公交车,会消失吗
“白天拉客,晚上拉货。”
最近一段时间,很多人发现,好好的公交车一夜之间秒变“货车”。
一些公交路线不仅服务于载客,还开启了送快递的模式。
比如,南京建立了全国首个“公交+快递”的深度合作模式,白天载人,晚上载货,实现了同城两个小时即可送达。
而这背后,是公交公司面临停运困境下,不得不采取的自救方式。
实际上,近几年,公交行业的衰落早已成了事实,许多城市的公交路线选择了停运。
上个月8日,广州公交集团集中取消19条公交线路运营,仅仅相隔10天,就又停了5条线路。
北京公交运营线路在2024年末调整至1261条。与2023年末相比,线路总数减少了24条。
2023年2月,河北保定因财政支持匮乏导致暂停多条公交线路的服务,同时湖南的耒阳也因经营困难停运部分公交线路。
停运潮之下,公交公司未来的路到底在何方?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公交车都是以载客为主的,是居民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20世纪末,交通不发达,人们出行只能靠公共交通,尤其是乡镇,公交车成为人们通往城市的唯一途径。
那时,公交车的车厢内塞满了乘客,学生与上班族混杂其中,每到一站,车门一开,便有人奋力挤入,也有人匆匆挤出。
然而,公交行业正经历寒冬,没了往前的繁华,只剩下了没落。
从2015年开始,城市公交的客流量就已经逐年减少,年均降幅约2.8%。
疫情期间,公交车的客流量直线下降。
选择乘坐公交车的人越来越少,公交车从有站必停变成了响应式公交,大部分的站点渐渐没落,成了摆设。
另外,客流量的大幅下降,票价收入微薄,大部分城市票务收入无法弥补运营成本。
2024年统计数据显示,国内公交单位里程成本达5.7元,相较之下票款收入仅3.2元/公里,运营总成本超过2000亿元,在这种状况下,公交企业入不敷出。
部分的公交车企业即便获得了财政的大额补贴,却依旧摆脱不了亏损的困境。
2024年,成都公交集团完成营业收入11.23亿元,依旧出现净亏损1.08亿元。
2024年,苏州公交集团营收2.28亿,但营业成本高达28.72亿元,在财政大额补贴之后,仍然亏损4864万元。
规模越大,缺口越大,仅靠补贴已无法维持正常经营,许多公交企业难以支撑,最后只能是欠薪停运。
以前,公交司机是一个香饽饽的岗位,可以直接干到退休,但现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不但没工资发,有的司机师傅甚至还得倒贴。
那么,公交车作为一项惠民便民的公共服务,为何会陷入如此困境?
公交行业的困境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
一方面,出行方式的多元化革命性冲击了公交客流。
随着私家车普及率逐渐提高,其方便快捷,不受时间限制的特点,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出发,不再受公交车的班次限制。
同时,网约车也随之兴起,人们通过手机应用就能快速叫车,享受较高的服务质量。
此外,电动车的出现削减部分公交车的客流。
电动车的灵活性和经济性,有效解决了“最后的一公里距离”的难题。
因此,乘坐公交的人员越来越少。
据数据,全国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量在2020年到2022年间,出现断崖式下跌,2022年还不到2014年最高峰的一半。
其次,财政补贴的优先级调整与力度下降。
近年来,财政资金在分配上,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补贴需求更为突出和刚性。
公共交通已不再是财政补贴的优先序列,补贴的力度自然有所下降。
有些地方因为补贴的取消,甚至做出了“全城公交停运”的决定。
与此同时,燃料、车辆购置维护、人工等运营成本持续攀升,这就使得公交企业的资金缺口越来越大,经营陷入更深的困境。
重重压力之下,公交企业探索新出路成为必然。
面对困境,一些城市的公交企业已经开始积极行动,采取各种创新方式进行自救,努力开辟新路。
比如南昌公交的定制化服务。
它的模式颇具特色,着力打造“商圈+公交”“文旅+公交”“婚庆+公交”等多种方式,以此吸引众多的市民乘坐公交。
如通过定制“网红”景点路线,把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点串联起来,吸引众多游客纷纷前来打卡A股上市公司。
不仅有“网红”路线公交,还有用作“婚车”的公交。
新人们把公交作为婚车使用,寓意婚姻旅程的开始,实现美好奔赴。
而且,公交车的容量大,齐聚一车的亲朋好友可以在宽敞的公交车里欢声笑语,仪式感和氛围感十足。
这种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根据相关统计,南昌已有近500对新人选择用公交车接亲。
而南京公交推出了“快递+公交”模式。
白天公交完成了载客任务后,晚上,利用闲置的车辆和线路资源,将部分线路变成“快递车”。
线路覆盖60个站点,每天傍晚准时准点出发,从六合区到南京主城区,原本第二天到的货物,可以缩短到2.5小时。
这种利用空置资源的模式,为公交困境开辟出新的路径。
另外,郑州公交创新联动顺丰,将闲置的修理车间改造成快递分拣场地。
双方规划的合作场地共有38处,其中,佛岗站已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其余37处待复合使用。
一方面,场地的复合利用大幅提高了公交自身资源的利用率,避免了国有资产的闲置流失;
另一方面,快递企业则显著提升了末端配送效率并降低了物流成本。
公交企业的各显神通,打破“公交只能载客“的固有思维,突破创新,它们把闲置的车辆、站点,巧妙用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们看到了公交行业摆脱困境的希望。
这既方便了咱们街坊邻居,也让公交自己找到了“活下去”的新路子。
这些自救尝试表明,创新转型是公交行业寻求生机的关键。
但未来,公交行业发展会怎样?停运的困境会改善吗?谁也说不好。
但公交行业的明天,关乎城市效率,社会公平与环境的可持续,它的未来值得每个人关注。
你多久没坐过公交了?或许下次乘车时,你会发现它早已变了样。
-END-
参考资料:
1.凤凰网:《公交停运背后,一个县城的财政窘境》
2.南方周末:《“白天拉客,晚上拉货”:城市公交自救》
作者:清风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