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搬走这“三座大山”,我国人口总数,将在2056年被美国反超
当我们还在为14亿人口的巨大体量感到自豪时,一个大胆的预测正浮出水面。
大约30年后,也就是2056年,中国的人口总数可能会被美国超越。
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吗?一个拥有超过14亿人口的国家,怎么可能被一个当前人口仅3.4亿的国家反超?
然而,残酷的现实正在让这个预测一步步逼近。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4.0828亿人,比上一年减少了139万。
这已是中国人口连续第三年出现负增长,并且减少的规模正在扩大。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场关乎国运的赛跑。
在这场无声的竞赛背后,是压在中国年轻人身上的“三座大山”——高昂的房价、内卷的教育和沉重的育儿医疗负担。
它们如同三道沉重的枷锁,锁住了年轻一代的生育意愿,也为国家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中美人口截然不同的轨迹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对比鲜明的数据,感受两条截然不同的人口发展曲线。
2024年我国新生人口数量为954万,但死亡人口却达到了1093万,总人口净减少139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9‰。
与新生儿数量锐减相伴的,是加速到来的老龄化。
有人预计,到2032年,中国将面临赡养超过4亿老年人的巨大压力。
而在大洋彼岸,美国的人口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截至2024年6月,美国人口已达到3.4亿,并且在稳步增长。
美国的增长动力来自两个引擎:相对更高的生育率和持续的移民输入。
美国的生育率维持在1.6左右,虽然也低于更替水平,但显著高于中国。更重要的是,美国每年吸纳大约100万移民,这些移民不仅带来了劳动力,也带来了更高的生育意愿,为美国的人口增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一收一增,两条曲线的终点在何处交汇?预测显示,到2056年,美国人口预计将达到3.8亿。
而届时的中国,如果无法扭转目前的趋势,总人口很可能已经跌破13亿,从而被美国超越。
这不仅是一个数字上的变化,其背后是劳动力、市场规模、创新活力乃至国际竞争力的全面较量。
压垮骆驼的三座大山
为什么年轻人不愿生了?将原因简单归结为观念转变,是片面的。所有问题的根源,都指向了那三座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的大山。
第一座大山是住房。
房子,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从来不只是一处居所,它是成家立业的根基,是孩子落户上学的前提。
然而,不断攀升的房价,正在将无数年轻人挡在婚姻和生育的门外。
这并非危言耸听。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房价动辄每平米超过6万元,一套百平米的房子,总价轻松突破600万。
即便在常州这样的三线城市,1.5万元的均价也让普通家庭望而却步。一套100平米的房子需要150万,这往往需要掏空“六个钱包”,集几代人之力才能凑齐首付。
当一个年轻人将未来二三十年的收入都抵押给银行,每月工资的大部分用于偿还房贷,沦为“房奴”时,生育一个孩子所带来的巨大开销和不确定性,就成了一个不敢轻易触碰的话题。
如果说高房价是生育的“拦路虎”,那么高昂且“内卷”的教育成本,则是压在育儿家庭身上的持续重负。
育娲人口研究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指出,将一个孩子养到17岁的平均花费是53.8万元,养到本科毕业则需要约68万元。
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这个数字更是高达百万。
金钱的投入只是一个方面,更令人疲惫的是精神上的“内卷”。
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一场无形的“军备竞赛”就已打响。一位上海妈妈晒出的账单曾引发热议:幼儿园每月学费8000元,钢琴课一节500元,一年下来仅教育开销就接近二十万元。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层出不穷,不仅榨干了家庭的积蓄,也透支了家长和孩子的精力。
除了住房和教育这两座具象的大山,育儿过程中的其他开销和对未来医疗的不确定性,构成了第三座无形但同样沉重的大山。
从备孕到生产,各项费用加起来从3万到30万不等,如果需要辅助生殖技术,花费更是高达数十万。
孩子出生后,奶粉、尿不湿、衣物、早教……每一项都是持续的支出。此外,全国平均高达14万元的彩礼,也成为许多年轻人走入婚姻的现实阻碍。
更深层次的焦虑,来自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层压力。
对于90后这一代独生子女而言,他们不仅要考虑育儿成本,还要承担赡养双方四位老人的责任。随着父母年迈,慢性病增多,医疗开支成为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当自己的未来和父母的晚年都充满不确定性时,再增加一个孩子的风险,对许多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太过沉重的选择。不生育,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规避未来经济风险的无奈之举。
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相关政策已经密集出台,试图为生育“减负”。
在住房方面,多地降低房贷利率,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更是在2025年8月相继推出优化限购政策,放开五环或外环以外的购房套数限制,试图激活市场。
在生育补贴方面,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从地方性的高额补贴,如湖北天门市为三孩家庭提供高达35.59万元的综合补贴,到全国性的普惠政策——自2025年1月1日起,国家为3岁以下婴幼儿提供每孩每年3600元的育儿补贴,并已在8月下旬陆续开放申领。
此外,“双减”政策旨在为教育降温,医保目录不断扩大以降低药价,多地延长产假、设立育儿假,四川等地甚至允许未婚生育登记。这些政策形成了一套“组合拳”,展现了扭转人口趋势的决心。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措施的效果仍有待观察。
每年3600元的补贴,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局部的楼市松绑,对于核心城区的高房价影响依然有限。
政策的善意值得肯定,但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撼动“三座大山”的根基,仅仅是修修补补,恐怕难以从根本上逆转年轻人的生育意愿。
2056年,中国人口被美国反超,这个预测并非一个既定的命运,而是一记响亮的警钟。它提醒我们,人口问题已不再是遥远的未来议题,而是迫在眉睫的现实挑战。
要避免预测成为现实,关键在于拿出更大的决心和魄力,去真正地“搬山”。
这需要超越简单的现金补贴,进行更深层次的社会财富分配改革,让年轻人能买得起房、看得起病、养得起娃,让他们敢于对未来抱有稳定和积极的预期。
2056年的警钟已经敲响,我们能否给出有力的回应,不仅决定着未来的人口版图,更决定着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未来。若不搬走这“三座大山”,我国人口总数,将在2056年被美国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