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男子两次网购电动车,电池容量、续航里程竟都大幅 “缩水”
在如今便捷的网络购物时代,动动手指,心仪的商品便能送货上门,可这其中也难免会碰上糟心事。杭州的李先生最近就被网购的电动车折腾得够呛,连续两次购车,都遭遇了电池容量与续航里程严重不符的情况,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咱就来唠唠这让李先生头疼不已的经历。
前不久,李先生寻思着买辆电动车日常代步,于是在某网购平台精挑细选后,下单了一辆某知名品牌的电动车。当时产品介绍里明明白白写着,这电动车的电池容量为 20AH,续航能轻松跑到 60 公里。李先生满心欢喜地等着爱车到货,想着这下出行可方便了。
可等车真到了手,现实却给了他重重一击。李先生按照正常流程,放完原电池里的虚电准备充电,结果却发现,这电池只能充进去 0.42 度电。稍微懂点电动车知识的人都知道,这电量换算下来,电池实际容量差不多只有 10AH,这与宣传的 20AH 差了整整一半!更让李先生郁闷的是,充满电后,这电动车根本跑不到宣传的 60 公里,实际续航量 30 公里都够呛。这一下,李先生感觉自己被狠狠 “忽悠” 了,满心的期待瞬间化为泡影,无奈之下,他只能郁闷地申请了退货。
本以为这只是一次偶然的倒霉经历,可谁能想到,李先生的糟心事还在后头呢。退货之后,李先生想着换个品牌再试试,也许上次只是运气不好。于是,他又在该网购平台上一家名为 “松爵电动车旗舰店” 的店铺,花费 1600 余元购置了一辆电动车。这次产品介绍显示,这款电动车的电池容量高达 40AH,续航更是能达到 120 公里。
李先生心想,这次总该靠谱了吧。然而,现实再次给了他沉重一击。收到车后,李先生像上次一样,放完电准备充电,结果这次也只充进去了 0.98 度电,按照电量推算,实际电池容量远达不到宣传的 40AH。而实际骑行时,续航也仅有 60 公里,又一次打了对折。连续两次遭遇这样的情况,李先生心里别提多憋屈了,这电动车的电池容量和续航里程,咋和宣传的差距这么大呢?无奈之下,李先生向华商报大风新闻投诉,希望能讨个说法。
面对李先生的质疑,松爵电动车旗舰店客服给出了解释。客服表示,新车的电池是新的,里面的电本就是虚电,李先生可以先体验一下车子,之后再充电。还强调页面上标注的纯电续航,是在 50 公斤的人骑行、温度 25 摄氏度、平路无风、胎压充足且以 25 码左右匀速行驶等一系列特定条件下,实测得出的理论纯电续航里程。言下之意,就是实际使用中达不到这个续航,并非电池虚标。
8 月 27 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联系到该店铺客服,客服依旧坚称李先生反映的问题不属实,不存在电池虚标情况。并且表示,品牌有相关售后保障,若核实电池有问题,支持 3 个月换新、1 年内质保,针对李先生提出的问题,已经为他更换电池。但李先生并不买账,他觉得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电池实际容量与宣传不符,这是明摆着的事。
李先生的遭遇在网上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有网友表示:“现在很多商家都玩这种文字游戏,打着理论值的幌子,实际就是在误导消费者。” 还有网友吐槽:“我也遇到过类似情况,买电动车时说能跑多远多远,结果到手后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感觉消费者太弱势了。” 也有网友给李先生出主意:“这种情况得找专业机构检测,有了证据,看商家还怎么耍赖。”
针对此事,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知名公益律师赵良善认为,电池作为电动车的核心部件,其容量更是关键中的关键。倘若商家宣传的电池容量与实际容量严重不符,那就涉嫌虚假宣传了。
《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能欺骗、误导消费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要求,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信息时,必须真实、全面,不能作虚假宣传;《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强调广告主得对广告内容真实性负责,平台也有义务对违法广告用户采取措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家的虚假商业宣传行为也有约束,一旦虚假宣传成立,商家将面临行政处罚。
不过目前,在电池容量问题上,李先生和商家各执一词,陷入僵局。赵良善律师建议,双方不妨共同委托第三方鉴定机构介入鉴定,用科学的鉴定结论来说话。如果经鉴定,宣传的电池容量与实际容量相差甚远,那么商家就构成了消费欺诈。
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 55 条规定,经营者存在欺诈行为的,需按照消费者要求增加赔偿,赔偿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价款的三倍;若增加赔偿金额不足五百元,那就按五百元算。也就是说,李先生有权要求商家承担 “退一赔三” 的赔偿责任。
赵良善律师还给出了消费者维权的建议,当大家遇到类似情况时,首先要第一时间向平台反馈,平台有责任和义务依规处理;也可以向当地消费者协会或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由相关部门进行调处;要是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还能将商家及平台一并告上法庭,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这起事件中,李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电动车电池容量和续航里程虚标的问题,在行业内时有发生。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商家的宣传行为,同时也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买电动车等商品时,一定要多留个心眼,仔细甄别商家宣传信息的真实性,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别让不良商家的套路得逞。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自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果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文本不存在捏造事实。惊!男子两次网购电动车,电池容量、续航里程竟都大幅 “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