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和中国能建股价之差:一场时代情绪的隔空对话
在A股的舞台上,两支股票正在上演一场奇特的隔空对话。一边是寒武纪,2025年8月底股价飙升至近1500元,周五收盘已超越茅台成为A股新“股王”;另一边是中国能建,这家能源建设巨头同期股价仍在个位数徘徊。二者之间惊人的股价之差,仿佛是两个时代的平行宇宙,映射出市场对未来的不同想象。
市梦率与市净率的较量
寒武纪的狂欢建立在对未来的极致憧憬上。2025年上半年,其营收28.81亿元,同比增长4347.82%;净利润10.38亿元,扭亏为盈。但更惊人的是其估值:市盈率一度超过4000倍。这意味着投资者需要等待四千年才能通过盈利收回投资——典型的“市梦率”定价。
相比之下,中国能建仍遵循传统“市净率”逻辑。作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巨头,其价值体现在现有的电站、电网、工程项目等实物资产上。投资者看的是每股净资产A股上市公司、分红能力和当前盈利能力,而非飘渺的未来梦想。
稀缺性与替代性的博弈
寒武纪被市场誉为“国产AI芯片第一股”,在英伟达高端芯片对中国限制出口的背景下,其战略稀缺性被无限放大。尽管有华为昇腾、海光信息等竞争对手,但资本市场需要一个纯正的AI芯片标的来承载热情。
反观中国能建,虽然是能源建设领域的国家队,但行业内还有中国电建、中国交建等多家央企。投资者有多个替代选择,这使得其稀缺性大打折扣,难以获得估值溢价。
风口与地基的差异
寒武纪站在AI风口之上。DeepSeek发布V3.1大模型,提出“UE8M0 FP8参数精度技术,专为下一代国产芯片设计”,这被市场解读为国产软硬协同生态的突破,点燃了资本市场的热情。
中国能建则更像是经济的“地基”。其承担的能源、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底层支撑,虽然重要却缺乏爆发性增长故事。当经济处于转型期时,这样的“地基型”企业往往被市场忽视。
资金结构的偏好分化
寒武纪是典型的机构抱团股。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298只公募基金重仓持有寒武纪8161万股。同时,它被纳入科创50、沪深300、上证50等核心指数,吸引了大量被动资金配置。杠杆资金也积极参与,2025年1月融资余额达43.24亿元,为2024年9月的3.61倍。
中国能建的投资群体则更为传统,以看重分红率和资产安全的长期投资者为主。这类资金追求稳健回报,不会轻易推高股价。
风险与现实的考量
寒武纪的高估值背后是高风险:客户高度集中,前五大客户贡献收入占比超85%。现金流压力大2025年一季度经营现金流为负13.99亿元;面临英伟达CUDA生态的竞争壁垒。
中国能建的风险则更为传统:资产负债率较高;项目回报周期长;受宏观经济和政策影响较大。但这些风险是可预测、可量化的,不像寒武纪面临的技术路线风险和生态建设风险那样难以把握。
时代的镜子
这两家公司的股价之差,本质上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的选择:是拥抱未来不确定性的高回报,还是坚守现实确定性的低收益;是追逐革命性技术的梦想,还是信赖渐进式改进的稳健。
或许有一天,当AI浪潮褪去,寒武纪需要证明自己不仅能讲故事,还能持续创造真实利润;而当经济转型深入,中国能建在新能源、储能等领域的布局可能会被市场重新发现和价值重估。
到那时,这场股价之差的怪现象,或许会有新的解读。寒武纪和中国能建股价之差:一场时代情绪的隔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