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筷子被投诉后续:官媒点名,市监局介入,造神反噬来的太快
胖东来真是人们的焦点啊!很多人都拿胖东来当流量密码,不管胖东来做的有没有错,有些人就是不停地“黑”胖东来。
8月28日,胖东来就又遭到了顾客的起诉,起诉原因竟然是因为筷子,一双筷子有什么好计较的,这下市监局都介入调查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调查结果是啥?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有实力不怕查!
胖东来的创始人于东来曾经就说过善良是很艰难的,这句话在今年8月底再次应验了,当一纸诉状将这家以服务好到离谱而闻名的超市送上法庭的时候,人们才发现原来一双免费的一次性筷子,也能掀起网友们的讨论。
而且本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一位顾客在新乡的胖东来超市,因为免费筷子的独立包装上没找到生产日期,便直接提起了诉讼,他将诉状直接晒到了社交媒体上,并质问胖东来,难道要他自己推算生产日期吗?
一边是年销售额突破百亿、被誉为业界神话的良心企业,另一边是手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知情权的普通顾客,这起诉讼迅速点燃了网友们的情绪,但舆论的天平从一开始就出现了惊人的一边倒。
其实从法律层面来看,顾客的诉求是有法可依的,国家质检总局确实规定餐具包装上必须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而且消费者是有知情权的,但胖东来也并非理亏,他们很快回应,承认每双筷子的独立包装上确实没有信息,但这些信息在筷子整箱的外包装上印得一清二楚。
同时他们还握有筷子厂家的合格检测报告,证明产品质量毫无问题,这种回应在公众看来,充满了一种“有实力,不怕查””的底气,即使产品质量过硬,但在标签的最小化呈现上还是可能存在瑕疵的。
网友也一边倒
许多网友们也为胖东来说话,去买超市买散装大米,难道每颗米粒上都要刻上生产日期吗?如果不是,那是不是也要把米厂告上法庭?这话虽然说的不太在理,却精准地戳中了大众的情绪点。
接着就有专业人士就指出,为了彻底规避法律风险A股上市公司,最好的做法当然是在每个最小包装上都印上日期,这是一种“更优解”,却不代表胖东来现在的做法就一定“违法”,如果说法律层面上有辩论空间,那么在舆论的法庭上这位起诉的顾客几乎没有获得任何支持。
网友们几乎一边倒地支持胖东来,言辞激烈地指责起诉者是“鸡蛋里挑骨头”“脑子有病”这种压倒性的民意并不是仅仅针对这一双筷子,而是因为网友们对胖东来这个品牌的维护。
这是一家会因为员工受了顾客的语言侮辱,就给予10万元以内补偿的公司,如果员工遭遇肢体碰撞,补偿更是10万元起步,并且公司会追究动手顾客的法律责任。
在大家心里,胖东来早已不是一家普通的超市,它代表着人们心里一种理想化的商业模式,真心实意地对顾客好,也真心实意地对员工好的企业才是好企业,因此当这样一个“好人”被起诉时,网友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去分析法条,而是去审视起诉者的动机。
很快大家就给出了自己的判断,觉得起诉的人实在炒作、博眼球、蹭流量,甚至是想敲诈勒索胖东来,网友们还扒出这位顾客的社交账号地址远在天津,这更增添了“专业碰瓷”的嫌疑,他被迅速与过去的“裤头姐”、“柴怼怼”等争议人物并列,成为了破坏规则的负面典型。
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这位顾客更改了账号名称并将主页设置为私密状态,然而风波并没有就此平息,情绪的溢出甚至误伤了他人,天津一家与此事毫无关联的法律公司,仅仅因为地缘关系就被卷入其中,遭到了网友们的攻击,最后不得不公开发文辟谣自证清白。
当然也有极少数声音认为顾客做得对,他们觉得超市提供与食品接触的物品,就应该完全符合安全标准,标注日期是对消费者最基本的保障,这种观点虽然微弱,却也提醒我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本身具有它固有的合理性。
这样的事情不止一次
真正让大多数人感到担忧的并不是这场官司的输赢,而是害怕后续对胖东来产生不好的影响,因为类似的故事在胖东来身上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胖东来曾经免费赠送铝勺,结果被人举报说“不安全”,后来只好换成了一次性勺子,还有一次免费赠送的手机壳,因为没有“质量合格证”而被举报,最后这项福利也不得不取消。
历史的重演让人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忧虑,这一次的筷子事件过后,胖东来是不是连免费筷子也不敢提供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一个看似维护“个人利益””的行为最终损害的却是所有普通消费者的“集体福利”。
那个为了规避极小概率的法律风险,而选择放弃“多做一点点”善意的企业,虽然无可指责,但整个社会的温度却实实在在地降低了。
当商业善意变成一种“高危行为”的时候,当“多做多错,不做不错”成为更安全的选择,这不仅是胖东来一家的困境,更是对整个良性商业生态的挑战,起诉者或许赢得了法律上的某个程序要点,但所有人都可能输掉一个更宽容、更有人情味的消费环境。
现在市监局表态是无质量问题的,但是调查胖东来筷子的具体结果还没有出来,网友们也是大多支持胖东来的,关于这件事你怎么看?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