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房地产大佬要跑路!集团负债干亿,前掌门套现跑路在机场被抓
地产圈这些年风波不断,总有企业深陷债务泥潭,高层变动也层出不穷。绿城中国作为老牌房企,本来以品质立足市场,谁知前董事长张亚东突然辞职,还传出试图出境被拦的消息。
张亚东机场出境被阻
张亚东在绿城中国担任董事长期间,推动公司快速发展,但也积累了大量风险。2025年3月21日,他突然辞去董事会主席和执行董事职务,公告中提到是工作安排变动。这消息一出,市场反应强烈,绿城股价当天就下跌了。没过多久,他的几名亲信高管也陆续失联,比如前董事会秘书尚书臣和前党委书记李森,从此没了音讯。
辞职两个月后,2025年5月,张亚东在香港国际机场准备登上飞往加拿大的航班时,被有关部门人员拦下。据报道,他当时正等待检票,就被带走调查。这事儿很快在网上传开,媒体报道称这是精准拦截,时间点正好卡在出境关键时刻。张亚东的背景不简单,他之前在中交集团工作过,还在大连市当过副市长,进入绿城后迅速上位。
这起事件曝光后,舆论哗然。绿城作为中交集团控股的企业,其管理层变动直接影响股东利益。中交集团作为央企,对下属公司控制力本就备受关注,这次张亚东的举动,让人联想到国企领域常见的逃逸式辞职现象。人民日报在2025年7月10日发文,批评这类行为无处遁形,虽然没点名,但时机对得上,强调了加强监督的重要性。
激进策略酿成债务危机
张亚东2018年空降绿城时,公司正处于转型期。他上任后大刀阔斧调整管理层,三个月内换掉多名高层,不到一年就把创始人宋卫平的影响挤出,自己稳坐董事长位子。他的第一步棋是加快项目周转,把开发周期从两年砍到一年。这在当时高周转盛行的地产环境下,看起来是跟上节奏,但对注重品质的绿城来说,等于加大了运营压力。
起初效果不错,绿城销售额从1500亿元蹿到3500亿元,行业排名从17位升到前7。张亚东在各种场合表态,要冲刺多个前十目标,大家还觉得他有魄力。2020年三道红线政策出台,行业整体收紧融资,多数房企开始降杠杆、卖资产保现金流。张亚东却反其道而行,选择逆势扩张。在上海、杭州等地,他带队疯狂拿地,高溢价项目一块接一块,总投入超400亿元。
到2023年,绿城财报显示毛利下滑,净利润大幅缩水。2024年更糟,净利润率只剩1%,总负债堆到3943亿元,短期偿债部分达1184亿元。中交集团作为第一大股东,年给张亚东开千万薪水,结果换来这么个烂摊子,脸面挂不住。更气人的是,张亚东在职时减持自己股票,套现约2478万港元,还被指联合二股东九龙仓,试图引入新投资稀释中交控股权。
扩张策略透支了公司体质,高价地块导致资金链紧张,销售回款跟不上。2025年上半年,绿城虽有总合同销售1222亿元,但自投项目销售面积229万平方米,收入533亿元,同比下降。净资产负债率升到63.9%,总借贷1430亿元,净负债762亿元。拿地花了362亿元,新增35个项目,但负债结构优化缓慢。耿忠强在业绩会上承认,与同行比负债率偏高,今年底计划降规模,但压力山大。
国企重组化解债务压力
张亚东走人后,绿城进入新阶段。刘成云2025年3月27日接棒,他是中交集团副总经理,带来央企资源倾斜。上任伊始,就主持债务评估,推动回款和成本控制。2024年初,中交集团以1元价格把旗下房地产业务打包卖给绿城,这步棋虽加重负担,但也整合了资源。
2025年上半年,绿城发行3.5亿美元境外票据,利率8.45%,到期2028年,后续加发1.5亿美元,用于再融资。现金短债比2.87倍,银行存款667亿元,总有息负债融资成本降到3.4%。但盈利能力弱,上半年净利暴跌近90%到2.1亿元,活着比啥都强。刘成云强调精细管理,转向代建业务,自投项目减少,销售目标稳中求进。
国企调整是关键,中交支持体现在担保和协调上。2025年6月A股上市公司,中交地产剥离开发业务,转给中交房地产集团,这优化了集团结构,间接帮绿城腾挪空间。监管层面,机场事件后,国企纪律要求更严,防范逃逸式辞职。绿城需自行重组债务,债权人谈判中,预计年底负债总额下降,但短期压力不小。
长远看,绿城前景取决于调控政策和执行力。中交的背书让它比民企稳些,但债务化解需时间。事件暴露管理漏洞,强化了行业自律,确保在困难中求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