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创近十年新高,为何散户还没跑步入场?何时才会存款大搬家?
A股创了近十年新高,但散户还没跑步入场,不是他们不想,而是心还没热透。而存款大规模搬家需要赚钱效应、收入信心和金融环境的三重共振,得等一个天时、地利、人和都凑齐的临界点。
现在的行情简直是“冰火两重天”。一边是科技股、AI概念疯涨,杠杆资金在电子行业融资余额短短几天就增加好几百亿,另一边却是不少散户发现自己买的股票死活不涨。
这种情况下,散户们就像是在看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掌声很热烈,但真正敢上台参与的却没几个。
为什么?很多人不是没看到行情,而是被过去几年的疤痕给伤到了。这种小心翼翼的情绪,在普通投资者里太普遍了。房价跌了,收入没涨,钱包紧巴巴的,谁敢轻易把压箱底的钱拿出来搏一搏?
散户们的矛盾心理,主要还是两个方面:一是怕错过,二是怕做错。市场虽然涨了,但轮动太快,节奏难把握,追涨杀跌的话,投资体验与获得感都很有限。
这轮行情的特点,它不像2015年那样,一上来就疯涨,所有人都能闻到钱的味道。这回是慢牛,走得稳,但走得也闷。指数上去了,可很多人却说赚了指数不赚钱。
打开账户一看,手里的票要么不动,要么小幅震荡,反倒是那些大盘蓝筹、国家队重仓的板块,涨得挺欢。这就让散户有点懵:我是不是跟不上节奏了?是不是又被控盘了?
确实,自从今年4月7号开始,A股走了四个月的慢牛,没人知道为什么这么走,四个月的涨幅还没去年924的一周疯牛的涨幅多。所以这次的操盘手确实水平高,显然是带着任务来的。
中央汇金、社保基金、平准基金这些大手在背后托底,买ETF、稳信心,效果是有的,但也让市场少了几分野性。
以前是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现在倒像是有个指挥在打拍子,大家得跟着节奏走。这种行情,适合长期持有,但不太刺激,也就不太容易让人心潮澎湃地冲进来。
还有一点,很多人可能忽略了——钱其实已经在动了,只是没直接进股市。
我查了一下,今年前七个月,银行理财规模稳中有升,公募基金总规模也突破了34万亿,尤其是债券基金,吸金能力特别强。这说明什么?说明老百姓不是不投资,而是更谨慎了。他们先把钱从存款里拿出来,放进相对稳妥的理财产品里晾一晾,看看风向,再决定下一步去哪。
从历史经验来看,存款搬家往往会滞后于市场表现。2009年、2014年底、2019年底都出现过类似情况,行情启动后一段时间,居民资金才会大规模入市。
目前银行利率越来越低,谁还愿意把钱放那儿睡大觉?但直接冲进股市,又怕被浪打翻。于是,理财、债基、货币基金就成了缓冲带。
那什么时候才会真正跑步入场?个人认为,得等三个信号同时出现。
第一个是赚钱效应真正扩散。现在还是少数人赚大钱,大多数人看着眼热。如果哪天你发现,身边炒股的朋友普遍开始赚钱,微信群里晒收益的多了,楼下卖煎饼的大妈都开始聊K线了,那才是真正的信号。
第二个是经济基本面真正回暖。光靠资金推动的行情,走不远。如果企业盈利跟上来,PMI重回扩张区间A股上市公司,消费数据亮眼,大家对未来收入有信心了,钱才会更安心地留下来。
第三个是政策持续给力。从禁止手工补息到鼓励中长期资金入市,再到平准基金真金白银进场,这些都在释放积极信号。
但如果政策只是一阵风,市场信心还是容易动摇。需要的是持续、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让大家觉得,这不是一场短期狂欢,而是一场长期改革。
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7月份居民存款减少了1.1万亿,而非银存款增加了2万多亿。这说明钱确实在动,而且动得不小。
虽然不能说全进了股市,但至少有相当一部分,已经通过基金、理财等渠道,间接参与了资本市场。这种间接入市,可能是未来几年的主流方式。
所以,A股创十年新高但散户未跑步入场,也反映出投资者更加理性成熟了。真正的变化,往往不是以你想象的方式发生的。
它不会是一声呐喊后的集体冲锋,而更像是一条大河,缓慢但坚定地上涨和改道,等你察觉时,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A股创近十年新高,为何散户还没跑步入场?何时才会存款大搬家?